
[jade burial suit] 中國漢代皇帝和貴族的殓服。按死者等級分為金縷、銀镂、銅縷。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保存完整,形狀如人體,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可見當時高超的手工藝水平
玉衣的一種。用金縷編成, 漢 代皇帝和貴族死後用為殓服。由于等級不同,玉衣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這三種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發現。 河北 滿城 漢 中山靖王 劉勝 夫婦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
金縷玉衣是漢代帝王及高級貴族殓葬時使用的特制殓服,由玉石片和金絲編綴而成,象征着墓主人的尊貴身份與對永生的追求。其核心特征與曆史文化内涵如下:
材質結構
以數千片長方形、方形、梯形等形狀的玉片(常見為和田青玉、碧玉)拼綴成人體形狀,玉片四角穿孔,用純金絲線編結固定,形成覆蓋全身的"玉匣"。以河北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為例,劉勝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工藝繁複精密。
等級制度
漢代嚴格規定玉衣使用等級:《後漢書·禮儀志》載"皇帝玉衣用金縷,諸侯王、列侯用銀縷,大貴人用銅縷"。金縷為最高規格,僅限帝王及特許宗室成員使用,體現禮制森嚴。
永生信仰
玉在漢代被視為"山嶽精英",具防腐通靈之力。《淮南子》稱"玉潤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潔也",古人相信玉衣可護魄不朽,助死者升仙。這一觀念源于先秦"玉殓葬"傳統,如《周禮》載"疏璧琮以斂屍"。
**權力标識
金縷玉衣是中央集權制度的物質化體現。其制作需經皇室特許,由"東園匠"(漢代少府屬官)督造,耗費人力逾萬工時,折射出漢代手工業與等級制度的緊密結合。
現存最完整的金縷玉衣出土于河北滿城漢墓(1968年),現藏河北博物院。其結構分頭罩、上衣、手套、褲筒、鞋履五部分,玉片排列符合人體解剖特征,印證《西京雜記》所載"武帝匣皆镂為蛟龍鸾鳳龜麟之象,謂之蛟龍玉匣"的記載。
權威參考來源
金縷玉衣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及高級貴族專用的喪葬殓服,又稱“玉匣”“玉柙”,其外觀與人體形狀一緻,由玉片和金絲編綴而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金縷玉衣是漢代最高規格的喪葬殓服,主要用于保持屍骨不朽。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将其置于人體九竅可防止精氣外洩,追求來世再生。按等級分為金縷(皇帝及近臣)、銀縷(諸侯)、銅縷(貴族)三種。
玉衣的材質直接反映身份等級,僅有帝王和高級貴族有權使用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用銀縷或銅縷。這種制度強化了社會階層觀念,同時融合了漢代人對永生和死後世界的信仰。
最著名的實物出土于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兩套玉衣各由2000多片玉片組成,保存完整,現藏于河北博物院。這些發現為研究漢代喪葬制度、玉器工藝和社會結構提供了重要依據。
提示:若需了解其他出土案例(如河南永城僖山漢墓等),可查看、4、6的來源擴展。
挨次哀彈半決賽貶值兵形伯忽不修赤蘎愁辜除免辭拒麤缯地炕放歹豐庑扶政鲠避光被貴遠賤近黑咕嚨冬黑價火毬獲宥兼美剪綴鹪枝結局巾衍郡守鈞驷樂利主義離悰靈洲婁郝廟算目眊衲僧逆厘盤街抛堶洴澼秋種耆訓企仰取醉熱鄉融堅桑畦山狖诜誨石淙屬托宿齒泰山鴻毛探會逃禅桃枭五射鄉闾細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