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接見;拜見。 南朝 梁 王筠 《與東陽盛法師書》:“弟子昔因多幸,早蒙覲接。”《宋書·沉攸之傳》:“所以未具上聞者,欲待至止,面自咨申。不圖重關擊柝,覲接莫由。”
“觐接”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ìn jiē,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賓主相見、互相接待的行為,尤其強調禮儀性的正式會面。在古代語境中,“觐”特指臣子朝見帝王,“接”則表示迎接,因此該詞常用于莊重的場合,體現雙方會面時的禮節與尊重。
詞源與構成
使用場景
該詞屬于古典漢語詞彙,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現代漢語更傾向于使用“會見”“接見”等詞彙。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宋書》《梁書》等史籍。
觐接(jìn ji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前人緻辭并迎接。通常指在官方儀式、重要場合或宗教活動中,由較高級别的人士主動向較低級别的人士緻辭并迎接。
觐接的部首是 ⺾(肉)和 手 (手部),總共由13個筆畫構成。
觐接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禮儀,具有古老的文化背景。在繁體字中,觐接的寫法為「覲接」。
在古時候,觐接的寫法通常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觐接的古代寫法為「節」,還可以寫作「覲及」。
1. 在開幕式上,高級官員将觐接各個代表團的領導人。
2. 在傳統婚禮中,新郎家長要觐接新娘一家,并表示歡迎和祝福。
3. 和尚會在廟會上觐接香客,進行祈福儀式。
觐見、接見、迎接、緻辭、歡迎
迎接、歡迎、接待
辭别、告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