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觐接的意思、觐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觐接的解釋

猶接見;拜見。 南朝 梁 王筠 《與東陽盛法師書》:“弟子昔因多幸,早蒙覲接。”《宋書·沉攸之傳》:“所以未具上聞者,欲待至止,面自咨申。不圖重關擊柝,覲接莫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觐接"是古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合成詞,其釋義可從詞源和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觐"字本義為諸侯秋季朝見天子,《周禮·春官·大宗伯》載"秋見曰觐",後泛指臣民拜見君主或卑者谒見尊者,如《論語·鄉黨》"入公門,鞠躬如也"的禮儀場景。"接"字則取《說文解字》"交也"之本義,指雙方接觸交往的行為。

二、語義解析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1993年版)中被釋為"猶接見",特指尊者對卑者的會見行為,暗含等級禮制色彩。如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中"百官觐接"的用例,描繪了官員依序谒見的朝儀場景。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中"觐接門生"的表述,則展現師長接見後輩的特定語境。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
  2. 許慎.《說文解字注》[M]. 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版.

網絡擴展解釋

“觐接”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ìn jiē,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指賓主相見、互相接待的行為,尤其強調禮儀性的正式會面。在古代語境中,“觐”特指臣子朝見帝王,“接”則表示迎接,因此該詞常用于莊重的場合,體現雙方會面時的禮節與尊重。

詳細說明

  1. 詞源與構成

    • “觐”源自古代臣子拜見君王的禮儀,如“朝觐”;“接”指迎接、接待。兩字組合後,既保留了莊重性,又擴展為賓主之間的正式相見。
    • 例如南朝梁王筠的《與東陽盛法師書》中提到“早蒙觐接”,即表達對受接待的感激。
  2.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賓客或重要人物的正式會面,如《宋書·沉攸之傳》中“覲接莫由”,指因阻礙無法完成拜見。
    •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可用于書面表達,強調會面的鄭重性。

現代應用

該詞屬于古典漢語詞彙,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現代漢語更傾向于使用“會見”“接見”等詞彙。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宋書》《梁書》等史籍。

别人正在浏覽...

挨門般倕棒喝主義被缁陳力列侈邪春骝辍學存亡繼絶冬節東門吳多曆年所番僞俸糧雰霾浮想冠部官戶好畤侯婚禮緘鏁嘉榮街道積聚康適蘭桂臉潮林場綠衣使者髦彥馬球煤柱夢日門将撓渎頻繁缾竭罍恥憑照骞崩情用曲學阿世濡須塢賽珍會聖人深淪十二個石鹽木守押舒暢貪命填還龆齡佻侻調諧僞庭窩心腳五關夏橘相體險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