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情投意合或志同道合的人彼此間相互呼應或唱和。語出《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明 劉若愚 《酌中志·見聞瑣事雜記》:“如酌古準今,談經論史,探性命之原,圖不朽之業,樂聲應氣求而不孤者,則 劉君 、 鄭君 是矣。” 清 陳田 《<明詩紀事己籤>序》:“ 嘉靖 之季,以詩鳴者有後七子, 李 ( 李攀龍 ) 王 ( 王世貞 )為之冠;與前七子隔絶數十年,而此唱彼和,聲應氣求,若出一軌。” ********* 《駁“保皇報”》:“不知革命與洪門,志同道合,聲應氣求,合力舉義,貴有應盡,非同利用。”參見“ 聲氣 ”。
“聲應氣求”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需注意與個别誤釋(如将“回應他人要求”作為主要含義)區分,權威典籍均以“志趣相投”為核心釋義。
《聲應氣求》是中國成語,意思是要求回應和效仿他人的言行,希望受到他人的稱贊或承認。對于個人或團體來說,這是一種希望獲得他人認可和支持的表現。
《聲應氣求》由“聲”、“應”、“氣”和“求”組成。
其中,“聲”音是聲音的意思,由三個筆畫組成;
“應”意為回應,由四個筆畫組成;
“氣”意為情緒或态度,由四個筆畫組成;
“求”意為尋求,由三個筆畫組成。
《聲應氣求》出自《論語·衛靈公》。記錄了孔子的學生宰我向孔子請教文學之道。孔子的回答是“聲應氣求”,意思是要在學習中努力傾聽、回應和尋求真理。
《聲應氣求》的繁體字為「聲應氣求」。
在古代寫法中,聲應氣求的“聲”字有時寫作“聲”,“應”字有時寫作“應”,“求”字保持不變。
他在學術交流中表現出了《聲應氣求》的态度。
組詞: 聲譽、應對、氣勢、求知、求助、求教
近義詞:追求、迎合、稱贊
反義詞:漠視、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