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仁人志士的意思、仁人志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仁人志士的解釋

[people with lofty ideas] 有德行、有志向、為理想而獻身的人

至于仁人志士,不幸偃蹇于卑投,竭力以行其所志,…——明· 歸有光《送夾江張先生序》

詳細解釋

有德行、有志向、為理想獻身的人。《韓詩外傳》卷三:“夫山……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樂山也。” 梁啟超 《譯印政治小說序》:“在昔 歐洲 各國變革之始,其魁儒碩學,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經曆,及胸中所懷,政治之議論,一寄之于小說。” 郭沫若 《科學的春天》:“在舊社會……大批仁人志士,滿腔悲憤,萬種辛酸,想有所為而不能為,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仁人志士”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分析:

一、詞語結構解析

“仁人”與“志士”為并列結構,均源自儒家思想體系。“仁”指“愛人”的道德準則,《論語·顔淵》中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志士”強調心懷遠大志向,《孟子·滕文公下》有“志士不忘在溝壑”之載。二者組合後,形成強調道德與志向雙重崇高的語義特征。

二、曆史語義演變

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記載,該詞最早見于《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的表述,原指為堅守仁德而獻身之人。至近代,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擴展其外延,用以指代“救亡圖存的愛國者”,語義逐漸偏向家國情懷層面。

三、權威辭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有仁愛之心和崇高志向的人,特指為正義事業獻身的人。”
  2. 《辭源》(第三版)補充說明其蘊含“舍生取義”的倫理價值,常與“殺身成仁”構成互文表達。

四、現代用法特征

王力《古代漢語》指出,該詞在現代語境中多用于褒揚性語體,如“辛亥革命時期的仁人志士推動了社會變革”(《中國近代史綱要》),常與“前赴後繼”“奮不顧身”等短語搭配使用。

五、近義詞對比

與“英雄豪傑”相比,《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強調“仁人志士”更側重道德自覺性,而“英雄豪傑”偏重事功成就,這種差異在《史記·遊俠列傳》的人物評價體系中已有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仁人志士”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rén rén zhì shì,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1. 基本釋義
    原指具有仁愛之心和高尚節操,并願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代多泛指愛國且為革命事業或社會理想奮鬥的人,帶有褒義色彩。

  2. 出處與典故
    源自《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強調為維護道義而不惜犧牲生命的精神。西漢韓嬰《韓詩外傳》也提到“仁人志士”與“樂山”的關聯,比喻其堅定如山的品質。

  3. 詞義演變

    • 古代:側重個人道德與節操,如歸有光在《送夾江張先生序》中描述的“竭力以行其所志”之人。
    • 現代:擴展為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的愛國者、革命者,如郭沫若在《科學的春天》中的用法。
  4. 用法與示例
    作主語、賓語或定語,常見于贊揚語境。例如:“近代以來,大批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推動社會變革。”

近義詞:志士仁人
反義詞:沐猴而冠(諷刺徒有其表之人,與仁人志士形成鮮明對比,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論語》或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揞青盲報贶弁組鷩冕駁責踩高跷草食動物撤壞傳示村戶大鈔打倒叨餂悼痛鞮革分寸頫首國破家亡轟堂大笑候駕候送惶怯活形活現講呈說告角束接續籍録禁樹決泆舉父狙擊手诳告媿負拉閑散悶留中不發螺絲拐賣李鑽核毛蛋蛋子冒風險門靜脈鳴橹明月入懷片晷切戒茕妻起葶秋蘭阙爾柔鈍蠕簇曙影貪榮特卓田兵通穴武淨無字碑汙罇宵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