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with lofty ideas] 有德行、有志向、為理想而獻身的人
至于仁人志士,不幸偃蹇于卑投,竭力以行其所志,…——明· 歸有光《送夾江張先生序》
有德行、有志向、為理想獻身的人。《韓詩外傳》卷三:“夫山……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樂山也。” 梁啟超 《譯印政治小說序》:“在昔 歐洲 各國變革之始,其魁儒碩學,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經曆,及胸中所懷,政治之議論,一寄之于小說。” 郭沫若 《科學的春天》:“在舊社會……大批仁人志士,滿腔悲憤,萬種辛酸,想有所為而不能為,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仁人志士”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rén rén zhì shì,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釋義
原指具有仁愛之心和高尚節操,并願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代多泛指愛國且為革命事業或社會理想奮鬥的人,帶有褒義色彩。
出處與典故
源自《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強調為維護道義而不惜犧牲生命的精神。西漢韓嬰《韓詩外傳》也提到“仁人志士”與“樂山”的關聯,比喻其堅定如山的品質。
詞義演變
用法與示例
作主語、賓語或定語,常見于贊揚語境。例如:“近代以來,大批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推動社會變革。”
近義詞:志士仁人
反義詞:沐猴而冠(諷刺徒有其表之人,與仁人志士形成鮮明對比,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論語》或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具體用例。
《仁人志士》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它由三個漢字組成,包括仁、人和志士。
仁字的部首為人,它的筆畫數是二;人字的部首也是人,并且它的筆畫數是二十;志士的部首為心,其筆畫數是十。
“仁人志士”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它反映了古人對于高尚道德品質和品行的追求。
《仁人志士》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仁人志士」。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仁人志士」這個詞的拼寫和現代漢字相同。
1. 他是個仁人志士,經常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2. 那位仁人志士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為國家和人民付出。
仁學、仁心、仁義、志士仁人等。
君子、賢人。
惡人、自私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