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湧流。《漢書·宣帝紀》:“詔曰:‘乃者鳳皇甘露降集,黃龍登興,醴泉滂流,枯槁榮茂,神光并見,鹹受禎祥。’”《太平廣記》卷三二五引《述異記》:“有頃,化為雄雞,飛集别牀。 季隨 斫之,應手有聲,形即滅,地血滂流。”《北齊書·文宣帝紀》:“王摶風初舉,建旟上地,庇民立政,時雨滂流。”
(2).廣泛流布。《藝文類聚》卷十二引 漢 蘇順 《和帝诔》:“洪澤滂流,茂化沾溥。”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郊禅》:“陛下功則高矣,而人未懷德;德雖厚矣,而澤未滂流。”《明史·循吏傳·曾泉》:“若使海内得 泉 等數十人分治郡邑,可使朝廷恩澤滂流,物鹹得所。”
(3).洶湧的水流。 唐 沉亞之 《淮南都梁山倉記》:“今待汝訪山求材然後用,何異乎柘杓滂流之語耶!”
“滂流”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pāng liú,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指液體或事物大量、急速地流動。
表示恩澤、教化等廣泛傳播或覆蓋。
形容水流湍急、氣勢浩大。
“滂流”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境,既可描述自然現象(如泉水、雨水、洪水),也可引申為抽象概念的廣泛傳播(如恩德、教化)。其核心意象均與“流動的廣泛性”或“氣勢的強盛”相關。
滂流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水-radical,筆畫為12。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楚辭·離騷》中。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滂流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意義相同。
滂流的繁體字為滂流。繁體字是一種漢字的書寫形式,廣泛使用于台灣、香港和澳門等地區。
滂流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意義沒有改變。在古代,人們使用傳統的毛筆繪制漢字,其書寫形式與現代的字符略有不同。
以下為滂流的例句:
1. 暴雨過後,河水滂流,泛濫成災。
2. 船隻在滂流的江面上翻滾。
滂流的相關詞語包括滂沱、洪水、洶湧等。滂沱形容雨勢非常大,洪水形容河水漫過堤岸,洶湧形容水流湍急。
滂流的反義詞可以是平靜、涓滴等詞語。平靜形容水面沒有波瀾,涓滴形容水流微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