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放掉老虎,必留后患。 唐 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之一:“夫蕃戎之性,人面兽心,亲之则顺,疑之则乱……今阻其善意,逆其欢心,古人所谓放虎遗患,不可不察。”参见“ 放虎归山 ”。
放虎遗患(fàng hǔ yí huàn)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为“放走老虎,留下祸患”,比喻因一时心软或处置不当而放过敌人或祸根,导致将来遭受更大的灾祸。以下从释义、出处、用法及权威引用角度详细解析:
字面含义
“放”指释放,“虎”象征凶险的敌人或祸害,“遗”即遗留,“患”指祸患。整体强调纵容危险因素会招致后患。
引申比喻
多用于警示对敌人或隐患不可姑息,须彻底消除,否则将反受其害。如《汉语大词典》释义:“比喻放走敌人,自留祸根。”
该成语可追溯至《战国策·秦策三》:“放虎于山,纵鲸于渊,必反为害。”后演变为“放虎遗患”。
唐代刘知几《史通·惑经》明确使用:“放虎遗患,悔之无及。”指未能铲除祸根而致后患无穷。
应用场景
例句:“此次未能彻查贪腐,无异于放虎遗患。”
近义与反义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义:“放走老虎,留下祸患。比喻纵容坏人,自留后患。”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2年出版。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收录条目并注音:“fàng hǔ yí huàn”,释义强调“纵容敌人必招祸”。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
古籍数据库《中华典藏》
《史通·惑经》原文及注释验证成语早期用例。
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该成语浓缩中国古代战略思想(如《孙子兵法》中“穷寇勿迫”的反向警示),反映“除恶务尽”的生存智慧,至今广泛用于政治、军事及管理领域,警示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放虎遗患(fàng hǔ yí huàn)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比喻放任危险存在或宽容敌人,导致未来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患。其核心警示人们在处理问题时需果断,避免因疏忽或纵容而埋下隐患。
成语通过“放虎”这一具象行为,隐喻对威胁的宽容或疏忽,强调未雨绸缪的重要性。例如古代边疆治理中,若对异族侵扰不严加防范,便可能引发长期动荡。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背景,可参考《上西蕃边州安危事》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宝瓶本郡驫驫水弊讹钞录崇雄辞富居贫大奸似忠砥砺名节富家翁副伤寒革听格样攻劘光景龟缩头晷暇鹤筹虎珀酱清嘉叹金银台绢估拘拏连序栗陆理无专在露桁捋下緑鍼麻麻雨毛鬣靡腜鸣絃末见泥水牛步化拍节箧匮挈瓶之智骑缝青毡旧物启曙齐颖饶本善治善能仕家释义首捕水剩山残死河素昧生平速严通汇通力晚育呜囔纤缛先死小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