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閤的意思、防閤的詳細解釋
防閤的解釋
官名。 南北朝 時朝廷禁衛武官置直閣将軍,諸王、都督、刺史置防閣将軍,以勇略之士充任,以防衛齋閣。 唐 制,親王以及京師文武執事官五品以上皆有防閣,州縣稱白直。《梁書·呂僧珍傳》:“ 齊 隨王 子隆 出為 荊州 刺史, 齊武 以 僧珍 為 子隆 防閤,從之鎮。”《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元年》:“ 江州 刺史 晉安王 子懋 聞 鄱陽 、 隨王 死,欲起兵,謂防閤 吳郡 陸超之 曰:‘事成則宗廟獲安,不成猶為義鬼。’” 胡三省 注:“諸王置防閤,以勇略之士為之,以防衛齋閤。 杜佑 《通典》: 唐 制,親王府并給防閣、庶僕、白直。”參閱《舊唐書·職官志二》。
詞語分解
- 防的解釋 防 á 戒備,預先作好應急的準備:防止。防備。預防。防範(防備,戒備)。防患未然。防意如城(指嚴格控制個人欲望,就像守城防敵一樣)。防微杜漸(在壞事和錯誤剛冒頭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以免發展下去)。 守衛
- 閤的解釋 閤 é 閤 é 均見“??”。 筆畫數:; 部首: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防閤”是古代官職名稱,主要職責為防衛,具體含義及演變如下:
-
南北朝時期
防閤是禁衛武官的一種,稱為“直閣将軍”或“防閣将軍”,由勇猛有謀略的人擔任,負責護衛皇室及重要官員的齋閣。例如,《梁書》記載呂僧珍曾擔任隨王蕭子隆的防閤,隨其鎮守荊州。
-
唐代制度
防閤的配置範圍擴大:
- 中央:親王及五品以上文武官員可設防閤,作為私人護衛。
- 地方:州縣的同類職位稱為“白直”,職能相似但名稱不同。
-
曆史文獻佐證
《資治通鑒》提到,江州刺史晉安王子懋在聽聞叛亂後,曾與防閤商議起兵,體現其作為近衛的參與決策作用。
總結來看,“防閤”是兼具護衛與軍事參謀職能的官職,隨朝代更疊從禁衛軍擴展至官員私屬護衛,反映了古代職官制度中安全防衛體系的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二
防閤,又稱防阨,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防備外敵入侵或被外界幹擾。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防閤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防閤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門(門)部,右邊是兼(ᄌ廠)部。它總共包含了12個筆畫。
來源:防閤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在《爾雅》中有提到:“防閤,戒也。”意思是“要警惕,戒備”。
繁體:防閤在繁體字中是「防閣」。繁體字在一些地區和場合仍然以及在中國台灣地區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防閤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無論怎樣書寫,它的發音和意思都是相同的。
例句:1. 在戰争時期,每個城池都需要加強防閤,以保護城市的安全。
2. 在學習階段,我們應該對錯誤的信息保持防閤,以免受到幹擾。
組詞:防閤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許多詞語,例如防備、防守、防汛等等。這些詞語都與防止和保護有關。
近義詞:與防閤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預防、避免、防患于未然等等。 這些詞語都表示在可能事件發生前采取行動以保護自己。
反義詞:與防閤意思相反的詞語可以是冒險、開放、無防備等。這些詞語表示對危險或幹擾的忽視或無準備。
希望上述内容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