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絜矩的意思、絜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絜矩的解釋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征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注:“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注:“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顔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絜矩”是漢語古典文獻中的特殊詞彙,主要源于儒家經典,其含義可從字形、字義及語境三方面解析:

  1. 字義解析

    • 絜(xié或jié):本義為用繩子測量物體周長,引申為衡量、規範。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麻一端也”,後衍生為法度、準則之義。
    • 矩(jǔ):原指木工畫直角的工具(矩尺),後抽象為法度、規則,如《論語》中“不逾矩”即用此意。

    二字組合為“絜矩”,字面指“以繩測矩”,深層含義為以規範衡量行為,建立道德與社會的普遍準則。

  2. 儒家經典中的哲學内涵

    該詞首見于《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此處“絜矩之道”指統治者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道德示範作用,強調通過自身規範影響他人,實現社會秩序的和諧。

  3. 曆代注疏的權威诠釋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即強調以同理心制定普世準則。
    • 清代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絜矩者,均平天下之大端”,将這一概念提升至治國層面,主張公平施行規範。

“絜矩”不僅是一個詞彙,更是儒家思想中關于倫理規範與社會治理的核心概念,其内涵融合了道德自律、推己及人及制度設計的多重維度。

網絡擴展解釋

“絜矩”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絜”意為度量、審度(),而“矩”本指畫方形的工具(如曲尺),引申為法度、規範()。二字組合後,象征以道德準則衡量行為,強調通過自我約束和社會規範達到平衡。例如《禮記·大學》提到“君子有絜矩之道”,即上位者以身作則,民衆自然效仿孝悌、仁愛等品德()。

二、經典内涵

  1. 道德規範:儒家将絜矩視為人際關系的準則,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過推己及人實現社會和諧()。
  2. 治國理念:在《大學》中,絜矩之道被用于治國平天下,強調統治者需以公正之法度引導民衆,如“上恤孤而民不倍”()。

三、實踐中的靈活性

古人認為絜矩并非僵化制度,而是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審度”。例如管理中需考慮個體差異,在統一規範與靈活變通間尋求“中道”()。這種思想與現代管理學強調的“權變理論”有相通之處。

四、現代意義

如今該概念可引申為遵守法律與公序良俗,既包含對規則的尊重,也強調道德自律()。例如企業制度設計需兼顧周密性與人性化,避免機械套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大學》原文或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敗火百尋碧蘂撥草瞻風不冺不周風程李春秋榜詞館鄧禹颠答敵頑地妖都冶發蒙啓蔽宓羲氏感羨宮鬥苟活關陸桂漿害漸好力寳河馮簡嫚澆譌交馬機不旋踵刊版口不二價口氣跨虎髡奴罍尊鱗蟲曆時柳聖花神捋虎履齒帽兒光愍哀内備掿戰滂霈蒲帛輕財好義青苔巷神都聖懷省慎世德石音守適頹志文盲武宿夜相體裁衣肖似邪蠹嶰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