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絜矩的意思、絜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絜矩的解釋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征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注:“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注:“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顔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絜矩”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絜”意為度量、審度(),而“矩”本指畫方形的工具(如曲尺),引申為法度、規範()。二字組合後,象征以道德準則衡量行為,強調通過自我約束和社會規範達到平衡。例如《禮記·大學》提到“君子有絜矩之道”,即上位者以身作則,民衆自然效仿孝悌、仁愛等品德()。

二、經典内涵

  1. 道德規範:儒家将絜矩視為人際關系的準則,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過推己及人實現社會和諧()。
  2. 治國理念:在《大學》中,絜矩之道被用于治國平天下,強調統治者需以公正之法度引導民衆,如“上恤孤而民不倍”()。

三、實踐中的靈活性

古人認為絜矩并非僵化制度,而是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審度”。例如管理中需考慮個體差異,在統一規範與靈活變通間尋求“中道”()。這種思想與現代管理學強調的“權變理論”有相通之處。

四、現代意義

如今該概念可引申為遵守法律與公序良俗,既包含對規則的尊重,也強調道德自律()。例如企業制度設計需兼顧周密性與人性化,避免機械套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大學》原文或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的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絜矩》的意思

《絜矩》是一個漢字詞彙,多用作名詞,意指準則、規範和标準。它是用來衡量事物是否合乎規定、是否合理的概念。

拆分部首和筆畫

《絜矩》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糸」(mì)和「聿」(yuè),表示和線、紡織等相關的含義。它的筆畫數為11畫。

來源和繁體

《絜矩》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巷伯》之中,至今已有數千年曆史。在繁體字中,「絜」的字形為「絜」,「矩」的字形為「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絜」的字形稍有不同。它是由「糹」和「曳」組成,「糹」放在上方,「曳」放在下方。

例句

1. 他的行為始終按照法律的絜矩來進行。

2. 這家公司的産品質量一直維持着高水平,完全符合行業的絜矩。

組詞

守絜矩、不拘絜矩、遵循絜矩、絜矩有禮

近義詞

規範、準則、标準

反義詞

放縱、任意、隨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