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枉過直的意思、矯枉過直的詳細解釋
矯枉過直的解釋
同“ 矯枉過正 ”。 漢 袁康 《越絕書·篇叙外傳記》:“子之復仇,臣之讨賊,至誠感天,矯枉過直,乳狗哺虎,不計禍福。”《後漢書·仲長統傳》:“ 光武皇帝 愠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宋 朱熹 《又論仁說》:“今欲矯其弊,反使仁字汎然無所歸宿,而性情遂至於不相管,可謂矯枉過直,是亦枉而已矣。”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四節:“學問之汩沒性靈,至是已極,物極必反,矯枉過直。”
詞語分解
- 矯枉的解釋 矯正彎曲。比喻糾正偏邪。《孟子·滕文公下》“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漢 趙岐 注:“人當以直矯枉耳。”《後漢書·朱祐景丹傳論》:“ 光武 鑒前事之違,存矯枉之志。” 李賢 注:“矯,正也。枉,曲也。
- 過直的解釋 過分;失當。《漢書·地理志下》:“ 太原 、 上黨 又多 晉 公族子孫,以詐力相傾,矜誇功名,報仇過直。” 顔師古 注:“直,亦當也。” 宋 劉敞 《張忠定谥議》:“尚書布衣之時,任俠自喜,破産以奉
網絡擴展解釋
“矯枉過直”是一個漢語成語,與“矯枉過正”同義,指糾正錯誤或偏差時超過了合理限度,反而導緻新的問題。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核心釋義:比喻為了修正偏差而采取過于極端的手段,結果適得其反。例如曆史上光武帝為削弱權臣勢力,過度強化中央集權,導緻三公職權被架空(示例)。
2.成語結構與出處
- 結構:由“矯枉”(糾正彎曲)和“過直”(過度拉直)構成,形象化表達“過度修正”的後果。
- 出處:最早見于漢代袁康《越絕書》,後《後漢書》等文獻沿用,如“矯枉過直,政不任下”描述政策失衡現象。
3.用法與語境
- 感情色彩:含貶義,多用于批評不恰當的調整方式。
- 適用場景:常見于社會政策、個人行為等領域的反思。例如宋代朱熹曾用此詞批評對“仁”的過度解讀。
4.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矯枉過正、挢枉過正、枉矯過激。
- 反義詞:恰到好處、適可而止。
5.延伸思考
- 辯證性:成語體現了“物極必反”的哲學觀,提示解決問題需把握平衡,避免極端。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越絕書》《後漢書》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矯枉過直
矯枉過直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糾正偏差或錯誤的傾向,追求過度正直。
拆分部首和筆畫:矯這個字的部首是豎,筆畫數為7;枉這個字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8;過這個字的部首是辶,筆畫數為6;直這個字的部首是父,筆畫數為8。
來源:矯枉過直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四年》中,原文是“矯仁而翦勢”,後來形成現在的成語。
繁體:矯枉過直。
古時候漢字寫法:校枉度直。
例句:他這種剛愎自用的行為,完全是在矯枉過直。
組詞:具矯、矯揉造作、矯邪歸正。
近義詞:循循善誘、百依百順。
反義詞:不矯不直、差強人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