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思想不集中,心神不定。《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比及 大郎 疑心了,便覺 滿生 飲酒之間,沒心沒想,言語參差,好些破綻出來。”《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怎當得宣教一邊撲,一心牽掛着簾内那人在裡頭看見,沒心沒想的抛下去,何止千撲,再撲不成一個渾成來。”
“沒心沒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定義
指思想不集中、心神不定,形容人做事或思考時注意力分散、不夠專注。例如在交談或重要場合中表現出心不在焉的狀态。
出處與用法
該成語最早見于明代淩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如卷二十五提到“沒心沒想,兩眼隻看着新人”,卷十一也描述了因分心而露出破綻的場景。說明其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刻畫人物狀态。
語法結構
屬于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或狀語,例如:“他最近總沒心沒想地工作。”
近義詞與延伸
類似表達包括“心不在焉”“魂不守舍”,口語中也作“沒心沒肺”。但需注意語境差異,“沒心沒肺”可能帶有情感冷漠的貶義,而“沒心沒想”更側重注意力層面。
典型例句
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學或仿古語境中。其感情色彩為中性,既可用于客觀描述,也可暗含輕微批評。
《沒心沒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一點計劃或思考,形容人行事漫不經心、粗心大意。
《沒心沒想》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和“目”,它們分别代表了心思和眼睛。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4畫。
《沒心沒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浮生六記》中,意思與現今相似。在台灣以及香港地區,有時也可以看到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為「沒心沒想」。
古代有些記載中的漢字寫法與現今略有不同,所以《沒心沒想》在古代可能被寫作「沒心沒想」或者「沒心不想」。
1. 他在考試時沒心沒想,所以成績非常差。
2. 她對待工作非常認真,絕不會沒心沒想。
- 心事憂重: 形容心情煩躁、憂慮重重的樣子。
- 沒頭腦: 形容說話或行為無章法,沒有條理和思考。
- 不經心: 形容做事不認真,不用心思。
- 漫不經心: 形容做事情不經心、粗心大意。
- 不在意: 形容對某事漠不關心,沒有重視。
- 用心: 形容做事非常認真、專心。
- 謹慎周到: 形容行事小心謹慎,全面考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