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sumptuous] 放肆,不拘禮法
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世說新語·任誕》
豪放豁達,不拘禮俗。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才不逸倫,強為放達。”《舊唐書·薛登傳》:“ 魏氏 取人,尤愛放達。” 宋 葉適 《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志銘》:“少放達,喜奇策。” 許傑 《關于我的兩篇短篇小說的回憶》:“他的思想也是這個樣子,非常的放達和浪漫。”
“放達”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fàng dá(注音:ㄈㄤˋ ㄉㄚˊ),其核心含義是言行不受世俗禮法的拘束,常用來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豪放豁達、不拘泥于傳統禮俗。
基本釋義
詞源與曆史用例
文化背景
常見搭配
“放達”不僅是一個描述性格的詞彙,更承載了中國古代文人追求自由的精神傳統。其内涵既包含對世俗規範的超越,也隱含對理想生活方式的探索,尤其在魏晉名士文化中具有代表性。
放達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放開、不拘束、不拘泥于規矩。它形容一個人的思想、行為自由開放,不受限制。
放達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放,共有4個筆畫,達共有8個筆畫。
放達一詞源于古代的漢語,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使用,一直延續至今。繁體字為放達。
在古代,放達通常用直接的書寫方式,沒有太多的變體。現代簡化字将其簡化為放達。
1. 他的個性放達,不拘小節,所以很受大家喜歡。
2. 放達的态度使他在團隊合作中頗具影響力。
3. 隻有放達的心态才能面對挫折,繼續前行。
- 放松:形容心情或身體緊張的狀态轉為輕松放松。
- 放任:不加以限制或阻止,任其自然發展。
- 老練:形容人經驗豐富,技巧熟練的。
- 自由:指不受拘束、束縛,有自主的權利。
- 開朗:形容性格開朗活潑、心胸豁達。
- 大度:形容心胸開闊,容人之量大。
- 拘束:受到限制或束縛,不自在。
- 保守:思想、觀念、行為固步自封,不願意改變。
- 狹隘:心胸狹窄,缺乏廣闊的視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