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的愁緒。 南朝 梁元帝 《春日》詩:“春愁春自結,春結詎能申。” 唐 李白 《愁陽春賦》:“春心蕩兮如波,春愁亂兮如雲。” 唐 張祜 《折楊柳枝》詩之一:“傷心日暮煙霞起,無限春愁生翠眉。” 宋 陸遊 《行武擔西南村落有感》詩:“騎馬悠然欲斷魂,春愁滿眼與誰論?”
“春愁”是一個源自古典詩詞的漢語雙音詞,其含義及文學表達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釋義 指春日引發的愁緒,最早見于南朝梁元帝《春日》詩“春愁春自結”。這種情感常與春景的易逝性相關聯,如陸遊《行武擔西南村落有感》中“春愁滿眼與誰論”,通過草木繁盛反襯人生孤寂。
二、文學意象的多重性
三、特殊曆史語境 清代丘逢甲《春愁》賦予該詞家國情懷,通過“四百萬人同一哭”直指1895年台灣割讓的國殇,使春愁升華為民族集體記憶的載體。
此詞在不同文本中呈現從個人情感到社會憂患的多維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如需了解完整詩詞案例,可參考漢典、道客巴巴等來源。
春愁是一個詞語,指的是春天時候的憂愁、煩悶、苦惱。它表達了春天中人們内心的壓抑情緒,常常用于形容人對于春季的無法釋懷、無法渡過的痛苦感受。
春愁的拆分部首是日(rì)和心(xīn),其中日是左邊的部首。
春愁的總筆畫數是12畫。
春愁是漢字詞語,經常出現于古代文學作品中。它的繁體形式是「春憂」。
在古代,春愁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清代為例,它的寫法是「春憂」。
1. 聽着雨聲,我的心充滿着春愁。
2. 面對春光明媚的景色,她卻流露出一種春愁的神情。
春愁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意思或描述:
1. 春天憂愁(春天的苦惱)
2. 春愁滿目(滿眼春天中的憂愁)
3. 春愁如絲(春天中無法解脫的苦惱感)
與春愁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沮喪:指情緒低落,情緒沉重。
2. 憂郁:指情緒悲傷、消沉。
3. 憂慮:指對未來感到擔憂不安。
與春愁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春意盎然:指春天中充滿生機和愉悅的意境。
2. 歡欣鼓舞:指興奮和喜悅的心情。
3. 愉快:指心情舒暢、快樂愉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