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異的意思、鄙異的詳細解釋
鄙異的解釋
謂品性粗野怪異。 唐 元稹 《唐故京兆府盩厔縣尉元君墓志銘》:“寮友之悍誕鄙異者,遊於君則必怡然,無自疑於我矣。”
詞語分解
- 鄙的解釋 鄙 ǐ 中國周代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五百家為一鄙:鄙師(古官名,周制每縣五鄙,“鄙師”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郊野之處,邊遠的地方:邊鄙。 粗俗:鄙陋。鄙俗。鄙夫。鄙近(庸俗淺近)。 輕蔑,看不起:鄙視。
- 異的解釋 異 ì 不同的:異乎。異說。異常。異己(與自己意見不同或利害相沖突的人)。異端(舊時指不符合正統思想的主張或教義,如“異異邪說”)。異化。異性。異樣。大同小異。異曲同工。 分開:離異。異居。 另外的,
網絡擴展解釋
“鄙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鄙異”指人的品性粗野怪異,常用于形容言行或性格偏離常軌、令人難以理解的狀态。例如唐代元稹在《唐故京兆府盩厔縣尉元君墓志銘》中寫道:“寮友之悍誕鄙異者,遊於君則必怡然”,描述同僚中粗野怪異之人與墓主相處時的狀态。
-
單字拆解
- 鄙:古義包含“邊遠地區”“粗俗”“輕視”等含義(如《曹刿論戰》中“肉食者鄙”指目光短淺),現代多指低劣、庸俗。
- 異:意為“不同”“奇特”,如“異口同聲”“驚異”。
組合後,“鄙異”強調粗俗與怪異的雙重特質。
-
語境與使用
該詞屬于古文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唐代文獻或對曆史人物品行的評價,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參考資料
- 詞源與經典用例:(漢典)
- 單字演變解析:(古今異義)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文語境中的類似詞彙,可查閱權威古代漢語詞典或唐代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鄙異》一詞的意思
《鄙異》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對某種行為、思想或觀點感到不以為然或不理解。它傳達了一種不贊同或反感的情緒,表達對于與自己立場或價值觀不同的事物持有的觀點的不滿。
拆分部首和筆畫
《鄙異》這個詞的部首是鳥部(鳥字旁邊的部分),它的拆分部首是“鳥+魚 (鳥+魚)”。
《鄙異》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23畫。
來源與繁體字
《鄙異》在簡化字形成後,沒有對應的繁體字,因為繁體字往往在字形上和簡化字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鄙異可以寫作「鄙譎」、「鄙蹶」或者「鄙芧」,它們都是描述對于異端或反常事物的不同之處。
例句
1. 我對他的看法實在是鄙異。
2. 老師不屑一顧地用鄙異的眼神看着我的作業。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鄙視、鄙夷、鄙棄
近義詞:不屑、不以為然
反義詞:贊同、認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