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蕃服的意思、蕃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蕃服的解释

同“ 藩服 ”。 宋 曾巩 《交州进奉使副梁用律洛菀副使阮陪太常博士制》:“具官某,策名蕃服,纳贡王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蕃服是中国古代地理与政治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指周代“五服”制度中的边远区域,距离王畿二千至二千五百里,属于外族聚居的边疆地带,需定期向中央政权纳贡以示臣服(来源:《周礼·夏官·职方氏》)。《说文解字》将“蕃”释为“草茂也”,后衍生为“外藩”之意,“服”则取《尔雅·释诂》“事也”的引申义,合称特指承担特定职责的边疆部族(来源:《说文解字注》卷一篇下)。在《汉书·地理志》中,班固明确记载“蕃服之地,夷狄居之”,体现了古代华夷之辨的政治地理观(来源:《汉书》卷二十八)。清代学者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进一步考证,认为蕃服实为“荒服”的别称,承担“政教荒忽,羁縻而已”的特殊治理模式(来源:《尚书今古文注疏》卷三)。

网络扩展解释

“蕃服”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蕃服”原指古代周朝九服制度中的边远行政区划。根据《周礼》记载,王畿(都城周边)以外地区被划分为九个层级,其中“蕃服”位于最外层(距王畿约2500里),承担藩屏中央王朝的职责。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观念。

二、引申含义

在历史文献中,“蕃服”常代指边疆藩属国或归附的外族。例如:

  1. 地理层面:指代臣服于中原王朝的边远地区,如宋代曾巩文中提到“策名蕃服,纳贡王庭”,即描述藩属国官员向朝廷进贡的情景。
  2. 政治层面:强调外族对中央政权的臣服与归顺,如“蕃服”的构成字“蕃”(外族)与“服”(服从)直接体现了这一含义。

三、与“藩服”的关系

“蕃服”与“藩服”为同义词,可互换使用。例如章炳麟在《封建考》中将两者等同,均指代边远藩属区域。

“蕃服”既是古代行政区划的专称,也承载了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的政治统治理念。如需进一步了解九服制度或相关历史案例,可参考《周礼》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足僧菜羹厕所赤鯶垂箔初战次绪道帽大政琱缋发醋飞鸟惊蛇蜂黄風激電駭锋镞扶丧歌舞伎攻抄宫阙怪胎何刘华而不实嫁名煎煼检断江火嚼齿击触积墆街渠讦扬叽愣惊恼竞相辑绥亢亮灵殖六博密席搦管陪祭坯销迁刑容保鋭立三袒审虑伸坦申言首伏水防所职铁砚穿铜斗儿家计同伙同知突兵退谢小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