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神佛祈求時許下的燒香心願。 宋 無名氏 《小孫屠》戲文第十出:“我從你爺爺在日,已曾許下 東嶽 三年香願。” 明 周履靖 《錦箋記·怨寡》:“即今春光已半,香願未還,不是蹉跎,實緣空乏。” 清 吳骞 《扶風傳信錄》:“初二日晚, 秋菊 傳言, 仲仙 偕姊妹三人,至 和橋 了 地藏 香願。”
“香願”是一個具有宗教和民俗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與燒香許願、還願的行為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香願”指對神佛祈求時許下的燒香心願,即通過焚香儀式向神明表達願望或承諾,待願望實現後履行燒香還願的諾言。例如《小孫屠》中提到的“東嶽三年香願”,即許願連續三年到東嶽廟燒香。
曆史出處與用例
使用場景與延伸意義
相關詞彙
與“香願”相關的詞包括“許願”“還願”“香火願”等,均指向宗教承諾行為。需注意“香願”在古籍中有時寫作“香願”(繁體)。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燒香還願的儀式細節,可參考《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等古典文獻(來源1、3、6)。
《香願》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香》是指用來燃燒的香料,也可以用來形容一種香氣;《願》則是指心願或希望。
《香願》的部首分别是《香》字的“香部”和《願》字的“心部”。《香》字共有9畫,拆分為:目(4畫)+艮(5畫);《願》字共有13畫,拆分為:一(1畫)+小(3畫)+木(4畫)+匕(2畫)+心(4畫)。
《香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對香的崇拜與祈願的傳統。人們常常燃香祭祀神靈或者表達自己的心願,希望得到保佑或實現自己的願望。
《香願》的繁體字為「香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化。《香願》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在這樣的文化傳承中,《香願》所代表的含義依然保持不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香願》的例句:
1. 我點燃一根香,向佛祖許下自己的香願。
2. 那位年輕人每天都在實現自己的香願,為社會做貢獻。
與《香願》相關的組詞包括:
1. 香火:指香煙的火苗,也用來比喻中興的迹象或生命力。
2. 願望:指内心的希望或心願。
與《香願》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心願:指内心深處的期望或願望。
2. 志願:指自願從事某項事業或活動的決心。
與《香願》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失望:指因沒有如願以償而感到沮喪或迷茫。
2. 厭願:指對某件事或某人的期望感到厭煩或不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