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鉗舌卷的意思、口鉗舌卷的詳細解釋
口鉗舌卷的解釋
形容緘默不語。 宋 蘇舜欽 《投匦疏》:“況其身檢命敕,已得為朝中官,則口鉗舌卷,鮮肯言天下事。”
詞語分解
- 口鉗的解釋 從前用來懲罰潑婦的一種刑具,它有一個套在頭上的鐵框和一個插入嘴内的金屬嚼子詳細解釋口緊閉。《莊子·田子方》:“吾聞 子方 之師,吾形解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
- 卷的解釋 卷 à 可以舒展和彎轉成圓筒形的書畫:長卷。畫卷。手卷。 書籍的冊本或篇章:上卷。第一卷。藏書十萬卷。卷帙(書卷成束,用布裹或布囊裝起來稱“帙”,即書套。現一般指書籍)。 考試用的紙:試卷。 機關裡分
網絡擴展解釋
“口鉗舌卷”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 拼音:kǒu qián shé juǎn(或 juàn,不同來源注音略有差異)。
- 含義:形容緘默不語,因某種原因不敢或不願開口說話。
詳細解析
-
詞源與結構:
- 由“口鉗”和“舌卷”兩部分組成:
- 口鉗:字面指口角緊閉,比喻因畏懼或約束而不敢發聲。
- 舌卷:指舌頭卷曲,象征語言受限或無法流暢表達。
- 該成語最初出自宋代蘇舜欽的《投匦疏》,原文提到官員因身份限制而選擇沉默:“口鉗舌卷,鮮肯言天下事”。
-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因壓力、恐懼或制度約束而保持沉默的狀态,常見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中。
- 例如:形容古代官員在嚴苛政治環境下不敢直言進谏。
-
注意點:
- 部分網頁(如、2)提到“形容說話尖酸刻薄”,但這一解釋與其他權威來源(如、4、5、6)及古籍引用不符,可能為誤植或混淆。正确含義應以“緘默不語”為準。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三緘其口、沉默寡言。
- 反義詞:侃侃而談、口若懸河。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文獻《投匦疏》的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口鉗舌卷:字義和來源
《口鉗舌卷》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要說話但又被恐懼、緊張、壓力等因素所困擾,導緻口齒不清、結巴或不流利的現象。這個詞用來形容人在面對某些特定情境時,因為緊張或恐懼而導緻說話不順暢。
拆分部首和筆畫:《口鉗舌卷》由包含部首“口”、“鉗”和“舌”的字組成。
源自繁體:繁體字對應《口鉗舌卷》的字為「口鉗舌卷」。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古時候的漢字以繁體為主,所以《口鉗舌卷》的字在古代稱作「口鉗舌卷」。
例句
1. 他面對演講台時,感到緊張而口鉗舌卷。
2. 面試官一連問了幾個尖銳的問題,她感到壓力大,口鉗舌卷。
3. 他在公衆場合時,總是口鉗舌卷,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
組詞
鉗口颏舌、舌颏鉗、舌鉗鎖、舌錦鉗、颏舌鉗
近義詞
結巴、口吃、口齒不清
反義詞
流利、口才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