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开瞽目,打通聋耳。犹言恢复视觉和听觉能力。 汉 枚乘 《七发》:“当是之时,虽有淹病滞疾,犹将伸傴起躄,发瞽披聋而观望之也。”
“发瞽披聋”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fā gǔ pī lóng,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字面解释:
“发瞽”指张开盲人的眼睛,“披聋”意为打通聋人的耳朵。合起来表示恢复视觉和听觉能力,比喻通过某种方式使人从蒙昧中觉醒。
引申义:
常用于形容用言论或行动唤醒愚昧者,或强调震撼人心的力量,使人豁然开朗。例如汉枚乘《七发》中,用此词形容即使有重病之人,也会被壮丽景象触动而振作。
与“装聋作哑”的区别:
部分资料(如)误将其解释为“故意不理会”,实为混淆。该成语本义强调“唤醒”,而非“掩饰”。
与“发瞽振聋”的关联:
提到的“发瞽振聋”可能是另一成语的变体,但权威文献中“发瞽披聋”更常见,需注意区分。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七发》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发瞽披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故意装糊涂、假装不知道。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发”(头部),“瞽”(目部),“披”(手部),“聋”(耳部)。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故事。相传有一位盲人(指瞽者)去参加科举考试,他戴着花冠,穿着官服,装扮得像个贵族。考官看到他盲人的样子却表现得什么都不知道,不禁感叹:“他居然发出光亮,披挂得漂亮,好像是个大官。”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故意装聋作哑、装糊涂的人。
此成语在繁体汉字中的写法是「發瞽披聾」。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这个成语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比如在《康熙字典》中,这个成语的写法是「發瞽披耳」。
以下是一些使用这个成语的例句:
1. 他对这个问题发瞽披聋,明明知道却假装不知道。
2. 老板问起工作中的失误,他却发瞽披聋,不敢承认。
一些和这个成语相关的组词有:“发现”(发现事情的真相),“披露”(向公众揭示事情的真相),“瞽者”(盲人)。
与“发瞽披聋”意思相近的成语有:“装聋作哑”(故意装糊涂)。
与“发瞽披聋”意思相反的成语有:“明哲保身”(明智地保护自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