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aw]∶法律制度
(2) [moral standard]∶規矩,行為的準則
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宋· 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務耕織。—— 漢· 賈誼《過秦論》
(1).法令制度。《書·大禹谟》:“儆戒無虞,罔失法度。” 漢 賈誼 《<過秦論>上》:“内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一》:“ 仁宗皇帝 守成,皆遵先朝法度。”《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 南唐 法度,凡官府破耗軍糧至三百石者,即行處斬。” 茅盾 《宿莽·大澤鄉》:“ 始皇帝 賓天後,法度就亂了。”
(2).特指度量衡制度。《論語·堯曰》:“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漢書·律曆志上》:“審法度。” 顔師古 注:“法度,丈尺也。”《秦併六國平話》卷下:“﹝ 始皇 ﹞一法度衡石丈尺,徙天下豪傑於 鹹陽 ,約十三萬戶。”
(3).規範;規矩。《管子·中匡》:“今言仁義,則必以三王為法度,不識其何故也?” 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其經承 子厚 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 徐敦立 言:往時士大夫家,婦女坐椅子兀子,則人皆譏笑其無法度。”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碑帖·唐磚塔銘》:“可見古人用筆,一挑一趯,皆有法度可尋也。” 徐遲 《牡丹》三:“一個女人有了她自己的愛情是犯了罪的。法度開始拘束她了。”
(4).格式。 晉 摯虞 《會朝堂五辂制度議》:“諸車之合於法度可以示訓者,則輅為名。”《三國演義》第一○二回:“ 司馬懿 見了木牛流馬,必然仿我法度,一樣製造。”
(5).辦法,方法。《水浒傳》第二八回:“ 武松 又問道:‘還有甚麼法度害我?’”《水浒傳》第七六回:“下官到彼,見機而作,自有法度。”
“法度”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法律法規的約束體系和行為準則,包含法律制度的強制力與社會規範的雙重屬性。既指成文法令(如《過秦論》中商鞅“内立法度”),也包含不成文的道德規範。
二、曆史淵源 • 詞源可追溯至《尚書·大禹谟》的“罔失法度”,體現早期社會治理理念; • 《左傳》記載春秋時期襄公寵臣法度的典故,成為守法典範; • 許慎《說文解字》釋“度”本義即法制,字形從“又”(手部)體現古代度量标準源于人體。
三、功能特性 •規範性:王安石稱“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強調其制度設計功能; •道德性:《鹖冠子》提出“法度乃天地正道”,賦予其哲學層面的秩序内涵; •實操性:宋代吳曾記載仁宗“遵先朝法度”,說明具體曆史實踐中的延續性。
四、現代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既指法律體系(如法語翻譯對應"loi"),也泛指各行業的行為标準。其核心始終圍繞“通過規則建立秩序”的本質。
近義詞提示:法式、準則(見、9)。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哲學闡釋,可查閱《過秦論》《鹖冠子》等文獻原文。
《法度》是一個漢語詞彙,指代法律規定、法規和制度。
《法度》的拆分部首是“氵+午”。按照漢字的結構,它包含8個筆畫。
《法度》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古代,人們使用象形文字,後來逐漸演化成指事字和會意字。《法度》的演變過程中,從最初的象形意義引申為法律規定的含義。
《法度》的繁體字為「法度」。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人們在寫《法度》時,可能使用不同的風格和形态。然而,總體上來說,古代漢字的形式與現代保持相似性。
1. 依照國家的《法度》,每個公民都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
2. 這個公司嚴格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的《法度》。
以《法度》為組詞部分,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例如:
1. 法度觀:對法律規定的看法和理解。
2. 違法度:違背法律規定。
3. 法度權威:法律規定的權威性。
與《法度》意義相近的詞語包括:
1. 法規
2. 法令
3. 法律
與《法度》意義相反的詞語包括:
1. 違法
2. 不合規
3. 無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