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俘虜。《漢書·公孫弘傳贊》:“ 衞青 奮於奴僕, 日磾 出於降虜,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朋已。”《後漢書·耿弇傳》:“ 子輿 弊賊,卒為降虜耳。” 唐 白行簡 《李都尉重陽日得蘇屬國書》詩:“降虜意何如,窮荒九月初。”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兵部·家丁》:“每當大敵,用以陷陣,其善戰者多以首功自奮,間至登壇,亦有以降虜效順者。”
“降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及語境分析。根據多個權威來源(如《漢書》《後漢書》等),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降虜”指投降或被俘的敵人,屬于名詞性結構。其中:
部分解釋(如)将其理解為“使敵人投降”,實為誤解。根據古籍用例,“降虜”多作名詞,強調被降服者的身份,而非主動的軍事行為。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後漢書》原文或滬江詞典相關條目()。
降虜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俘虜或戰敗的敵軍士兵主動投降。這個詞常常用來描述戰争或軍事背景下的行為。
降虜這個詞由“阜”和“虍”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阜是表示山峰的意思,虍則是表示虎的意思。
降的筆畫數為4,而虜的筆畫數為10。
降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當時士兵在戰鬥中如果被俘或戰敗,就需要向勝利方投降。在戰争的文化中,降虜被視為叛離原來一方,而加入對方陣營的行為。
繁體字中,降虜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降虜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降字在古代有時寫作「卬」,虜字則寫作「虜」。
1. 軍隊中的士兵們奮勇戰鬥,不想成為降虜。
2. 戰勝了敵人後,我們接收了一大批降虜。
降虜沒有特定的組詞方式,但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例如:
降敵、降将、投降等。
降虜的近義詞可以是降将、投降等詞語,這些詞都與戰争、敵對行為相關。
降虜的反義詞是固守、抵抗等詞語,表示守住原有陣地或對抗敵人的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