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鞞芾的意思、鞞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鞞芾的解釋

刀鞘和蔽膝。芾,通“ 韍 ”。借指達官貴人。 明 王慎中 《海上平寇記》:“守備 汀 漳 俞君 志輔 ,被服進趨,退然儒生也。瞻視在鞞芾之間,言若不能出口,溫慈款慤,望之知其有仁義之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鞞芾(bǐng fèi)是古代中國服飾中的兩種重要配飾,源自周代禮制,具有鮮明的文化象征意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釋義進行詳細解析:


一、單字釋義

  1. 鞞(bǐng)

    • 本義:刀劍鞘上的玉飾,特指佩刀鞘末端的裝飾性玉具。《說文解字》釋為“刀室飾”,《詩經·小雅·瞻彼洛矣》毛傳:“鞞,容刀鞞也。”
    • 引申義:代指佩刀或禮器,象征貴族身份與威儀。
  2. 芾(fèi)

    • 本義:古代禮服上的蔽膝,以皮革或絲帛制成,形似圍裙,系于腰間垂至膝前。《說文解字》:“芾,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
    • 文化内涵:不同顔色與紋飾的芾代表不同等級,《禮記·玉藻》載:“一命缊韨幽衡,再命赤韨幽衡。”

二、複合詞“鞞芾”的釋義

“鞞芾”合用始見于《詩經》,指代貴族禮服中的佩刀玉飾與蔽膝,是身份與禮儀的象征:


三、文化功能與等級象征

  1. 禮制功能

    鞞芾屬周代“五服”制度中的配飾,用于朝觐、祭祀等重大場合。《周禮·春官·司服》載貴族需“佩玉具劍,服赤芾”,以彰禮法。

  2. 等級标識

    • 鞞:玉飾材質(如珌、琫)區分爵位,天子用白玉,諸侯用玄玉。
    • 芾:依《禮記》,朱芾為天子專屬,黃芾諸侯,赤芾大夫,素芾士人。

四、文獻考據與演變

  1. 典籍記載

    • 《毛詩正義》:“芾者,天子純朱,諸侯黃朱,大夫赤。”
    • 清代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鞞芾皆佩飾,所以明尊卑。”
  2. 曆史演變

    秦漢後鞞芾逐漸簡化,唐代僅保留芾為祭服配件,宋代以後消亡,但“簪纓鞞芾”仍為貴族代稱(見《宋史·輿服志》)。


參考文獻

  1.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3. 《禮記·玉藻》(上海古籍出版社《禮記譯注》)
  4. 《周禮·春官·司服》(中華書局《周禮注疏》)
  5.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
  6. 《宋史·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推薦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查閱電子版。)

網絡擴展解釋

“鞞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服飾、禮制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鞞(bǐng)指刀劍鞘上的裝飾部件(),芾(fú)通“韍”(蔽膝,古代禮服上的護膝裝飾)()。組合後,字面意為刀鞘與蔽膝,引申代指達官貴人的服飾或身份象征()。

二、文化背景

古代官員的服飾(如蔽膝)和佩飾(如刀鞘)是身份标志,因此“鞞芾”通過具體物件指代權貴階層。例如明代王慎中《海上平寇記》中“瞻視在鞞芾之間”,即通過服飾細節刻畫官員形象()。

三、用法與延伸

  1. 借代用法:專指地位顯赫者,如“鞞芾之間”暗含對官員儀态的描寫。
  2. 通假關系:“芾”在部分文獻中與“韍”互通,需結合語境判斷()。
  3. 其他解釋:個别資料(如)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才華出衆”,但此用法未見于主流文獻。

四、拓展知識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王力古漢語字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天見鬼棒法半面不忘阪阻暴主邊萌避形參漏朝市察言觀色充悅出險次賞寸兵尺鐵殂殒大處着墨砥砫獨生女額缺紛委幹忽剌獦狚公旦貢會龜趺裹腹黃篾樓黃祖架累奸猾藉蔭箕帚婦涓微據水斷橋連播鹵鹽買陂塘滿世界茂化沒來由腦電圖農田葩瑵平津邸清抗親校丘嫂殺伐決斷生號眚目攝絲盒子稅居黍離庶旄司更卒同等學曆銅樓無辜疳五色相宣鼯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