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法度的意思、法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法度的解释

(1) [law]∶法律制度

(2) [moral standard]∶规矩,行为的准则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汉· 贾谊《过秦论》

详细解释

(1).法令制度。《书·大禹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 汉 贾谊 《<过秦论>上》:“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仁宗皇帝 守成,皆遵先朝法度。”《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南唐 法度,凡官府破耗军粮至三百石者,即行处斩。” 茅盾 《宿莽·大泽乡》:“ 始皇帝 宾天后,法度就乱了。”

(2).特指度量衡制度。《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汉书·律历志上》:“审法度。” 颜师古 注:“法度,丈尺也。”《秦併六国平话》卷下:“﹝ 始皇 ﹞一法度衡石丈尺,徙天下豪杰於 咸阳 ,约十三万户。”

(3).规范;规矩。《管子·中匡》:“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何故也?”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其经承 子厚 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徐敦立 言: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兀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唐砖塔铭》:“可见古人用笔,一挑一趯,皆有法度可寻也。” 徐迟 《牡丹》三:“一个女人有了她自己的爱情是犯了罪的。法度开始拘束她了。”

(4).格式。 晋 挚虞 《会朝堂五辂制度议》:“诸车之合於法度可以示训者,则輅为名。”《三国演义》第一○二回:“ 司马懿 见了木牛流马,必然仿我法度,一样製造。”

(5).办法,方法。《水浒传》第二八回:“ 武松 又问道:‘还有甚么法度害我?’”《水浒传》第七六回:“下官到彼,见机而作,自有法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法度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1. 法律与制度规范

    指国家制定的法律、法令及社会制度的总称,强调具有强制力的行为准则。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皇帝临位,作制明法……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度。” 此义项体现统治秩序和社会规范,常见于古代典籍。

  2. 行为准则与规矩

    引申为普遍遵循的尺度、标准或礼仪规范。例如《礼记·曲礼上》提及“进退有度,左右有局”的礼制要求,即强调言行需符合法度。此义项涵盖道德、礼仪等非强制性规范。

  3. 度量衡的标准

    古代特指计量单位的统一标准。《汉书·律历志》载:“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此处“法度”指官府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体现其工具性意义。

典籍佐证

语义演变

“法度”从先秦侧重刑律(如《管子·明法》“法度者,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至汉代扩展为制度体系(如《汉书》用法),再到宋明理学融入道德内涵,词义随时代深化,始终围绕“规范”与“秩序”核心。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及经典文献,语义分析参照王力《古代汉语》及历代注疏。

网络扩展解释

“法度”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指法律法规的约束体系和行为准则,包含法律制度的强制力与社会规范的双重属性。既指成文法令(如《过秦论》中商鞅“内立法度”),也包含不成文的道德规范。

二、历史渊源 • 词源可追溯至《尚书·大禹谟》的“罔失法度”,体现早期社会治理理念; •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襄公宠臣法度的典故,成为守法典范; • 许慎《说文解字》释“度”本义即法制,字形从“又”(手部)体现古代度量标准源于人体。

三、功能特性 •规范性:王安石称“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强调其制度设计功能; •道德性:《鹖冠子》提出“法度乃天地正道”,赋予其哲学层面的秩序内涵; •实操性:宋代吴曾记载仁宗“遵先朝法度”,说明具体历史实践中的延续性。

四、现代延伸 在当代语境中,既指法律体系(如法语翻译对应"loi"),也泛指各行业的行为标准。其核心始终围绕“通过规则建立秩序”的本质。

近义词提示:法式、准则(见、9)。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哲学阐释,可查阅《过秦论》《鹖冠子》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并存伯克惝然初生之犊不惧虎磁画殆庶当立之年胆小管炎电子计算器短拳嚲委分担风尘抚俗覆算岪蔚甘结缟袂豪女黑非洲换职俭腹骄悍赍调禁忌矜纵机事谲委巨公君迁扣盘扪烛匡恶俚俗俪体留犂挠酒搂沟子末暮木兰舟品蓝迁厝千骑棋格妻舅器皿企者不立声服深仁厚泽市调示化拾青紫索非亚拓手王门徍徥违恨微流星体仙妓小鲜肉歊阳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