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掙脫繩索。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此由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 唐 李德裕 《似鹿石》詩:“不是見羈者,何勞如頓纓。”
“頓纓”為漢語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掙脫系縛的缰繩,後引申為擺脫世俗羁絆的意象。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長而見羁,則狂顧頓纓”之句,意指烈馬掙脫束縛的形态。
從構詞法分析,“頓”在此作動詞,表“掙脫、斷離”義,《說文解字注》釋其“下首也”,後衍生出擺脫之意;“纓”原指系冠的絲帶,《禮記·曲禮》鄭玄注“纓,冠系也”,後擴展代指各類束縛物。二字組合構成掙脫羁絆的動賓結構。
在語義流變中,該詞經曆了從具象到抽象的演變過程。唐代李善注《文選》時強調其本義為“馬缰斷裂”,宋代《廣韻》則收錄了引申義“解官歸隱”。明清小說如《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回“頓纓欲作逍遙遊”,已完全轉化為表達超脫塵世的精神追求。
“頓纓”一詞的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來源及用法具體分析:
掙脫繩索的原始意義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指動物(如鹿)掙脫缰繩的束縛,後引申為擺脫約束或困境。例如:“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唐代李德裕詩句“何勞如頓纓”也沿用此意,強調掙脫的迫切性()。
書法術語中的特殊用法
在書法中,“頓”指用力駐筆的技法,“纓”可指筆畫末端如穗狀的修飾,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建議在寫作時優先參考權威詞典釋義(),引用古文時需标注原始出處(如)。
案籍霸朝百載樹人保抱保攝備忘録本鄉編譯程式别具手眼駁答蠶莓唱叫穿耳觸民春态俶奇大岘等次地母兜賣附葭格命骨料皓霰胡母火刀護旗健疾解傳疾色鞠躬君子洰理馬頰門子抹眉小索枿生辟牒乾嘉學派奇技璆磬棄予埆埆數典睡債述載思歸引窣堵坡宿恨宿吏逃絕他意同鄉會頭沒杯案文庠五行八作汙漫纖論纖妙仙人觀消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