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大命;福命。格,通“ 嘏 ”。《書·呂刑》:“王曰:‘嗚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孫,皆聽朕言,庶有格命。’” 王引之 《經義述聞·尚書下》:“格讀為嘏,格命,嘏命也。《逸周書·皇門篇》:‘用能承天嘏命。’《爾雅》曰:‘嘏,大也。’《君奭》曰:‘其集大命于厥躬’,與此同義。庶有嘏命者,言庶幾受祿于天,保右命之,尊大之則曰嘏命耳,古字格與嘏通。”
由于漢語詞典中未收錄"格命"作為獨立詞條,以下從單字釋義與語義組合角度進行專業解析,并結合權威典籍說明可能的含義:
《說文解字》:"格,木長貌。從木,各聲。" 引申為"标準、法式"。《禮記·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鄭玄注:"格,舊法也。"
《大學》"緻知在格物",朱熹釋:"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
《史記·張儀列傳》:"無以異于驅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 此處"格"指對抗。
《論語·顔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指自然規律或天意。
《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指賦予責任。
《周易·乾卦》:"各正性命",孔穎達疏:"命者,人所禀受。"
根據字義組合,可能指向兩種解釋:
融合"格"的匡正義與"命"的天道義,見于古籍對"革命"的衍生理解。如《逸周書》載商周更疊時"格天命以定九疇",強調以德行修正天命(此處的"格"作動詞)。
取"格"的窮究義與"命"的生命義,接近哲學層面的生命觀照,如宋明理學對"性命之理"的讨論。
《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均未收錄"格命"詞條,其使用多見于特定曆史文本或學術闡釋。
《孟子·萬章上》:"太甲颠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 此"颠覆-反正"過程暗含"格命"邏輯,即修正背離的天命。
"格命"屬古漢語中的非固定搭配,需依語境解讀:
建議使用者提供具體文本語境以便精準釋義。
參考資料來源
“格命”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籍和訓诂學分析。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格命”指大命、福命,其中“格”通假為“嘏”(gǔ),意為“大”或“福”。該詞出自《尚書·呂刑》,原文為:“庶有格命”,意為希望獲得上天賜予的崇高使命或福祉。
“格”的通假
清代學者王引之在《經義述聞》中指出:“格讀為嘏,格命即嘏命。”
“嘏”在《爾雅》中釋義為“大”,故“格命”即“大命”,指上天賦予的重要使命或福澤。
古籍用例
《尚書·呂刑》中,周穆王告誡群臣時提到“格命”,強調臣民需聽從君王之言以承天命。類似用法亦見于《逸周書·皇門篇》“承天嘏命”。
在現代漢語中,“格命”已非常用詞,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語境。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需注意區分“格命”中的“格”與其他語境下的“格”(如“格調”“格局”),此處僅為通假用法,無“規格”“品質”等常見義。
昂激保信拔宅杯柈避丁並耕長冠持心從葬搗衣石倒載抵諆發麻肥皁府公腐生高揚更遞鬼胡油洪泉槐采護軍睑闆靜俗進可替否酒風枯旱來章靈鬼另開靈位六一居士裡屋萌茁綿聯慕名而來鬧轟轟平頭辇纰疏魄兔千秋旛清瀓慶惠權忮閏益三尺桐三寸鳥七寸嘴掃描送元寳俗言通臂拳同類相妒退剪魭斷枉結萬尼亞舅舅窩囤象外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