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曲名。相傳 春秋 時 邵王 聘 衛侯 女,未至而王死,太子留之,不聽,拘于深宮,思歸不得,遂援琴而歌曰:“涓涓流水,流反而淇兮;有懷於 衛 ,靡日不思;執節不移兮,行不詭隨;坎坷何辜兮,離厥菑。”曲終,自缢而死。亦名《離物操》。見 漢 蔡邕 《琴操·思歸引》。
“思歸引”是中國古代琴曲名,其内涵與典故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起源與典故
據漢蔡邕《琴操》記載,此曲源于春秋時期衛侯之女的悲劇故事。衛侯之女被邵王(一說為晉國太子)強留深宮,因思念故土不得歸,遂作歌自彈,歌中有“有懷于衛,靡日不思”等句,表達對故國的眷戀與氣節,最終自缢而亡。這一典故成為琴曲《思歸引》的創作背景。
别名與演變
該琴曲又名《離物操》或《離拘操》。後世文人常引用此典故表達思鄉或身不由己的哀愁,如晉代石崇曾依古曲填新詞,收錄于《樂府詩集》;元代南戲《琵琶記》中,主角蔡邕彈錯琴曲《思歸引》,暗喻其思歸心切。
文學意象
“思歸引”在文學中不僅是音樂符號,更承載着羁旅之思與氣節堅守的雙重意涵。例如衛女“執節不移”的剛烈,與石崇新詞中“嗟予薄祜,遭家多難”的慨歎,均體現了不同時代文人對這一主題的共鳴。
此詞以琴曲為紐帶,融合曆史典故與文學創作,核心内涵是“思歸而不得的悲怆”與“氣節不移的堅守”。需注意不同文獻對曲名來源存在争議(如箕子作《離拘操》之說),但衛女故事流傳最廣。
思歸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心中懷念家鄉、渴望回歸的情感。它代表着人們對故鄉的思念和向往,常常和離鄉背井、流亡他鄉相聯繫。
思歸引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四個部首,分别是“心”、“㇒”、“引”和“弓”。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思歸引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在古代繁體字中,思歸引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
古時的思歸引字是“思歸引”。在這個寫法中,引的右部是由“弓”和“人”組成的,略有變化。
1. 異國他鄉的生活讓他對家鄉的思歸引更加強烈。
2. 雖然在外地生活得很好,但她的思歸引總讓她想念家人和家鄉的風土人情。
思念、歸鄉、回歸、引領、離散
鄉愁、思鄉、思家、憂鄉情切
離鄉、異鄉、流亡、漂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