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耽樂田獵。以使人精神迷亂,故稱。語出《書·五子之歌》:“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孔 傳:“迷亂曰荒……禽,鳥獸。” 孔穎達 疏:“ 老子 雲: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好色好田,則精神迷亂。” 宋 王禹偁 《放五坊鷹犬诏》:“仍勅天下,今後不得更進鷹犬。庶使發狂之言,遐遵於 老 氏;外荒之戒,無愧於古書。”
(2).邊境少數民族所居僻遠之地。《陳書·廢帝紀》:“ 世祖文皇帝 克嗣洪基,光宣寳業,惠養中國,綏寧外荒。”
“外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外荒”由“外”(遠離)和“荒”(荒涼)構成,字面指遠離城市、人煙稀少的荒涼地區。但實際應用中包含兩層引申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孔穎達注疏引老子“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強調過度狩獵對精神的負面影響。宋代王禹偁的《放五坊鷹犬诏》進一步強化了其勸誡君王勿縱情田獵的政治寓意。
荒郊野外、窮鄉僻壤、不毛之地
提示:該詞的古典義項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探究古漢語用法,可參考《尚書》《陳書》等典籍。
外荒(wài huāng)一詞的意思是指遙遠的邊遠地區或荒涼貧瘠的地方。
拆分部首和筆畫:外(wài,五畫)+ 荒(huāng,9畫)。
來源:《說文解字》中有關于“荒”的釋義,說明它的原本意思是“土地荒蕪、無法耕種”。後來,加上“外”字表示遙遠之地的含義。
繁體:外荒(wài huāng)。
古時候漢字寫法:外荒(wài huāng)沒有太大的變化,一直保持着相同的形态。
例句:1. 他們決定去外荒探險,尋找未知的寶藏。
2. 這個村莊被視為是外荒,很少有人願意來這裡定居。
組詞:荒涼、荒漠、荒野、荒地。
近義詞:邊遠、偏遠、荒蕪。
反義詞:内地、富饒、繁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