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擺設的器具。《隋書·張衡傳》:“ 江都 丞 王世充 又奏 衡 頻減頓具。”
“頓具”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曆史文獻和現代解釋中存在兩種不同理解,需結合語境區分:
基本釋義(主流解釋)
指擺設的器具,常見于古籍引用。例如《隋書·張衡傳》中記載:“江都丞王世充又奏衡頻減頓具”()。這裡的“頓具”特指用于陳設、布置的器物,可能涉及禮儀或生活場景中的物品。
特殊釋義(少數說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某種狀态或特點突然顯現”,由“頓”(突然)和“具”(具備)組合而來()。但此釋義缺乏古籍支持,可能與詞語演變或誤傳有關。
補充說明:
如需具體古籍案例或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隋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頓具》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突然具備或者突然具有某種特質或能力的意思。
《頓具》是由“頁”和“器”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的總筆劃數是13畫。
《頓具》是中國古代的文言詞語,曾出現于《紅樓夢》等名著中。它是現代漢字的簡化字,繁體字為「頓具」。
古時候,《頓具》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古代,有些地區将它寫作“頓具”,或者“墩具”,但現代漢字規範化後,統一改為了現代常見的寫法。
例句1: 他突然之間頓具了書法天賦。
例句2: 常年的努力學習讓他頓具了成功的機會。
組詞: 頓時、頓悟、具備、具有等。
近義詞: 突然、突發、出現
反義詞: 逐漸、逐步、逐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