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 代商人交給京師左藏庫以兌換證券的錢。《宋史·食貨志下二》:“先是, 太祖 時取 唐 飛錢故事,許民入錢京師,於諸州便換…… 至道 末,商人入便錢一百七十餘萬貫, 天禧 末,增一百一十三萬貫。”參見“ 便換 ”、“ 便錢務 ”。
(2).借錢。《資治通鑒·後唐同光二年》“ 豆盧革 嘗以手書便﹝假﹞省庫錢數十萬” 元 胡三省 注:“今俗謂借錢為便錢,言借貸以便用也。時租庸錢皆入省庫。”
"便錢"是古代中國貨币流通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具體指宋代官府發行的紙質兌換憑證。該詞最早見于《宋史·食貨志》,其核心功能是替代金屬貨币進行遠程結算,相當于現代彙票的雛形。
從構詞法分析,"便"取便利之意,"錢"指代貨币,複合詞體現其便捷支付的特點。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便錢是"官府發給商人用以兌換現錢的證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這種憑證可在京城榷貨務兌換現錢,有效解決了銅錢運輸的安全問題。
在貨币學範疇,便錢制度标志着中國信用貨币的萌芽。根據《宋代貨币史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記載,宋太宗淳化年間(990-994年)确立的"便錢務"機構,專門管理這種異地彙兌業務,年度發行量最高達170萬貫。其運作公式可表示為:
$$ text{應兌金額} = text{票面金額} times (1 - text{彙水率}) $$
其中彙水率通常為2%-3%,這構成了古代金融彙兌的早期數學模型。該制度後被元朝"交鈔"、明朝"寶鈔"所繼承發展,成為中國紙币演進的重要環節。
“便錢”是古代經濟術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定義與功能
宋代商人将錢存入京師左藏庫(中央財政機構),換取紙質憑證,憑此可在各州兌換現錢。這種憑證被稱為“便錢”,類似現代彙票,解決了商人攜帶大量銅錢的不便。
運作機制
朝廷設“便錢務”機構專門管理,要求兌換時“當天給付”,确保信用。《宋史·食貨志》記載,至道末年商人通過便錢業務彙兌超170萬貫,天禧末年增至283萬貫,反映其流通規模。
在部分文獻中,“便錢”也指代借錢行為。如《資治通鑒》注引元代胡三省的解釋,将後唐時期官員向國庫借款稱為“便錢”。
兩種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區分:第一種是宋代官方金融制度,第二種是廣義借貸。該詞體現了古代貨币流通和信用體系的發展,尤其是宋代便錢制度被視為中國早期紙币的雛形之一。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食貨志》《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或查閱、3、4的詞典釋義。
啊唷般庚半天嬌保福不疚澄坐侈哆炊烝踔起爨星村正打問號大象棋雕牆峻宇遞頓頓擾二杆發高燒房基乏餧腓神經佛閣負文該該各得其宜管駕國有還形旱災橫看揮拂檢操監牒講訂僬僬吉佃王金範浄泊倨固來還離黍六月李冶鹿盧蹻梅暑曚昽撲祭青湓毬場宂辭三耳翣柳神墟深衣施化太和韬潛屠龍之技外傷瞎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