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摆设的器具。《隋书·张衡传》:“ 江都 丞 王世充 又奏 衡 频减顿具。”
“顿具”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罕见的组合词,目前未被《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单独收录。从构词法角度分析,“顿”在古汉语中有“安置”“整备”之意(来源:汉典网《康熙字典》),“具”则指“器具”“工具”或“备办”动作(来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二者组合可产生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动作指向:指古代行军时整顿兵器的行为,如《汉书·李陵传》载“陵且战且引,士卒中矢伤,顿具复战”,此处“顿具”指整理兵器后继续作战(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汉书》)。
器物指向:在方言中可指代特定农具组合,如山西吕梁地区将耕田时用于平整土地的耙、耱等配套农具统称为“顿具”(来源:《中国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P. 2143)。
该词在当代语用中主要见于古籍研究与地域文化研究领域,日常使用频率较低。建议具体语境中结合文献出处或使用场景进行词义判断。
“顿具”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在历史文献和现代解释中存在两种不同理解,需结合语境区分:
基本释义(主流解释)
指摆设的器具,常见于古籍引用。例如《隋书·张衡传》中记载:“江都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顿具”()。这里的“顿具”特指用于陈设、布置的器物,可能涉及礼仪或生活场景中的物品。
特殊释义(少数说法)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视为成语,解释为“某种状态或特点突然显现”,由“顿”(突然)和“具”(具备)组合而来()。但此释义缺乏古籍支持,可能与词语演变或误传有关。
补充说明:
如需具体古籍案例或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隋书》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安竪八咏楼标徵冰罗鼻子嗔目切齿吃太平饭初月刺戒藂细銼荐电须刀琱缋跌蹶斗抢敦爱耳报非刺废措浮环戤银沟涂关钱合庆惑箭货棚鲛绡稽慢即祚羸瘵连蝉冠两性生殖鵱鷜毛本麪浆瞑拜衲帛烹龙庖凤辟就钳固桑黄三声三湘善妇山主势援熟末薯蓣随鸾檀鸡昙笼谭説贴麻蜕解危磴温枕扇席伍胥衔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