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杞人憂天 ”。亦省作“ 杞慮 ”。 明 李贽 《複鄧石陽書》:“蓋千古絶無之事,千萬勿煩杞慮也。” 魯迅 《而已集·憂“天乳”》:“我曾經也有過‘杞天之慮’,以為将來 中國 的學生出身的女性,恐怕要失去哺乳的能力,家家須雇乳娘。”
“杞天之慮”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ǐ tiān zhī lǜ,其含義與“杞人憂天”相近,均用于形容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源自“杞人憂天”的典故(見《列子·天瑞》),後經文人引用逐漸形成“杞天之慮”的變體,強調對無謂焦慮的反思。其核心在于提醒人們關注現實,避免陷入空想困擾。
如需進一步了解“杞人憂天”的完整故事,來源。
杞天之慮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無端擔心,過度憂慮。拆分部首是木并口,共有5個筆畫。
這個成語來源于《戰國策·魏策四》:“杞國有賢人焉,梁丘是也。其為人也,材德具足,智蓄而不伐,聲譽而不喜,言行成法。至于杞君也,君擔疑忌,是以卒誅”。原意指杞國的君主對賢臣的無端擔憂而導緻他的不幸。
在繁體字中,杞天之慮的寫法是梩天之慮。
古代漢字寫法中,慮字古寫為“慮”。
例句:
1. 他總是杞天之慮,不敢放下心來享受生活。
2. 别為了一點小事杞天之慮,放輕松一點。
3. 小明常常陷入杞天之慮,過度擔憂别人的看法。
組詞
1. 杞維:指杞國的臣子。
2. 慮蟲:指人們心中的疑慮。
3. 南轅北轍:意為方向相反,表示做事與本意相反。
近義詞:
1. 杞人憂天
2. 杞人之憂
反義詞:
無憂無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