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化杖的意思、化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化杖的解釋

(1).亦作“ 化仗 ”。指古代神話中誇父逐日,其杖化為鄧林的故事。《山海經·海外北經》:“ 誇父 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 河 、 渭 , 河 、 渭 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明 張煌言 《春暮悵然有作》詩:“記得古人曾化仗,鄧林孤影亦參天。”

(2). 後漢 費長房 遇一仙翁,欲求道。“翁乃斷一青竹,度與 長房 身齊,使懸之舍後。”家人見之,以為 長房 缢死。“大小驚號,遂殡葬之。”于是 長房 乃隨仙翁入山修道。辭歸時,仙翁贈一竹杖。“ 長房 乘杖,須臾來歸……家人謂其久死,不信之。 長房 曰:‘往日所葬,但竹杖耳。’乃發冢剖棺,杖猶存焉。”見《後漢書·方術傳·費長房》。後用 長房 化杖入葬以求仙的故事喻指死亡。 南朝 梁簡文帝 《華陽陶先生墓志銘》:“握留符而惻愴,思化杖而酸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化杖”是一個具有神話與道教色彩的詞語,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典故:

一、誇父逐日,杖化鄧林

源自《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的神話故事。誇父追逐太陽時渴死,其手杖化為鄧林(即桃林)。這一典故成為“化杖”最原始的出處,常被後世用來比喻生命消逝後仍留痕迹,如明代張煌言詩句“記得古人曾化仗,鄧林孤影亦參天”即引用此意。

二、費長房化杖求道

載于《後漢書·方術傳》:費長房隨仙翁修道時,仙翁以竹杖幻化其身形假死,助其脫俗入山。後費長房歸家時,竹杖仍存于棺中。此典故被南朝梁簡文帝用于墓志銘“思化杖而酸辛”,借指死亡或超脫凡塵。


補充說明

  1. 詞義差異:前者側重“杖化為物”,後者強調“以杖幻化身形”。
  2. 使用場景:現代極少使用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引典。
  3. 相關詞彙:近義可參考“屍解”(道教指遺形骸而仙去)等宗教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化杖》的意思

《化杖》是一個成語,指的是改變行為或态度,轉變為好的方面。這個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通過思想改造或教育得到改善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化杖》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為“⺮”(竹字底),右邊的部首為“木”(木字底)。根據拆分,可以計算出該詞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來源和繁體

《化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傳說故事中。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名叫伊尹的賢臣,他用一個普通的竹杖來教育國王,使國王改變了自己昏庸的行為,成為一個明智而有君德的君主。因此,人們将這種使人改變行為或思想的教育行為比喻為“化杖”。

在繁體漢字中,化杖的寫法保持不變。即使在繁體字的應用中,人們仍然使用“化杖”這個成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在古代的寫法中,化杖的“化”字的下方沒有“钅”(金字底)部分,隻使用兩個豎筆直接相連的寫法。而且在寫“杖”的時候,筆畫的書寫順序也有所不同。

例句

1. 他們用愛和耐心對待困難學生,最終化杖了他們的未來。

2. 這個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力量的力量,它可以化杖一個人的人生。

組詞

化解、化妝、化解、化石

近義詞

改變、轉變、變化、轉化

反義詞

固執、堅持、保持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