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頗的意思、無頗的詳細解釋
無頗的解釋
謂持正不偏。《左傳·昭公十二年》:“ 婼 将與 季氏 訟,書辭無頗。” 唐 張存則 《舞中成八卦賦》:“是以知舞以適道無頗;樂以審政同和。” 元 袁桷 《挽播州宣撫揚資德》詩:“幼成端有種,帝鑒的無頗。”
詞語分解
- 無的解釋 無 (無) ú 沒有,與“有”相對;不:無辜。無償。無從(沒有門徑或找不到頭緒)。無度。無端(無緣無故)。無方(不得法,與“有方”相對)。無非(隻,不過)。無動于衷。無所適從。 有 筆畫數:; 部首
- 頗的解釋 頗 (頗) ō 偏,不正:偏頗。頗覆。頗僻。 很,相當地;頗為(唅 )。頗佳。頗久。頗以為然。 姓。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無頗”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持正不偏”,指公正無私、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為。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核心含義:形容處事公正、沒有偏私,強調立場中立和原則性。
- 近義表達:常與“無偏無黨”“無或作惡”等搭配使用,如“無偏無頗”指毫無偏袒。
2.詞源與出處
- 文獻記載: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二年》:“婼将與季氏訟,書辭無頗”,意為訴訟文辭公正無偏。
- 曆史用例:唐代張存則《舞中成八卦賦》提到“舞以適道無頗”,元代袁桷詩中也有“帝鑒的無頗”,均用于贊頌公正的德行。
3.使用場景
- 適用對象:多用于形容法官、仲裁者、執政者等需公正判斷的角色。
- 現代延伸:可擴展至日常語境,如評價決策、政策或人際交往中的公平性。例如:“施政無偏無頗,方能赢得民心。”
4.典型例句
- 古籍例句:“無偏無黨,無偏無頗,無或作好,無或作惡”(《尚書》衍生用法)。
- 現代造句:“為政者需胸懷大公無私,施政方能無偏無頗。”
“無頗”作為傳統漢語詞彙,承載了中華文化中對公正品德的推崇,兼具曆史深度與現代適用性。其核心在于強調不偏不倚的立場,適用于文學、政治及日常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無頗》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無”和“頗”。下面分别介紹它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1. “無”字由“⺄”和“二”兩個部首構成。部首“⺄”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偏旁部首,表示“無”的意思。其筆畫數為1。部首“二”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兩個”的意思,其筆畫數為2。所以,“無”字總共有3個筆畫。
2. “頗”字由“頁”和“己”兩個部首構成。部首“頁”表示“頭部”的意思,常用作偏旁部首,具有一個筆畫。部首“己”表示“自己”的意思,常用作偏旁部首,具有一個筆畫。所以,“頗”字總共有2個筆畫。
《無頗》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是形容兩者相差甚遠或者相反的意思。它的簡體字寫法是“無頗”。
在繁體字中,《無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保持為“無頗”。
古時漢字寫法中,有一種變體寫法是“亡頗”。在這種寫法中,“亡”是表示“失去”的意思,而“頗”仍然表示“相差甚遠或者相反”。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
下面是一個使用《無頗》的例句:他們的觀點無頗相左,無法達成共識。
一些由《無頗》組成的詞語有:無奇、無聊、無私、無情等。
與《無頗》相近意義的詞語有:相反、截然相反、迥異等。
與《無頗》相反意義的詞語有:相同、一緻、相符等。
綜上所述,《無頗》是一個形容兩者相差甚遠或者相反的詞語。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無”(3畫)和“頗”(2畫)。詞語源于古代漢語,繁體字寫法為“無頗”。在古時漢字寫法中有一種變體寫法是“亡頗”。《無頗》可以用于構成其他詞語,近義詞有相反、截然相反,反義詞有相同、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