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诎信的意思、诎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诎信的解釋

同“ 屈伸 ”。1.彎曲和伸直。《荀子·樂論》:“曷以知舞之意?曰:目不自見,耳不自聞也,然而治俯仰、詘信、進退、遲速莫不廉制。”《漢書·王褒傳》:“何必偃卬詘信若 彭祖 ,呴噓呼吸如 僑松 。” 顔師古 注:“信讀曰伸。” 王先謙 補注引 沉欽韓 曰:“偃卬屈信者,熊經鳥伸,若五禽之戲也。”泛指行動。 明 張居正 《徐存齋七十壽序》:“天道無心,詘信皆仁。”

(2).指進退、出處隨時、勢而變化。《管子·戒》:“臣聞之消息盈虛,與百姓詘信,然後能以國寧勿已者, 朋 其可乎?” 宋 施彥執 《北窗炙輠》卷下:“身所以行道也,道之詘信,係吾身也,豈有身詘而道信者乎?” 明 黃淳耀 《唐宗魯先生壽序》:“乃慨然屏去儒業,居物於家,視其時之詘信,而操其奇赢。不十年,竟復其産且加廓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诎信(qū xìn)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源自"诎"與"信"的組合。該詞的本義指物體或肢體的屈曲與伸展,在哲學層面引申為處世态度的變通原則。

一、本義解析 "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诘诎也,一曰屈襞",指物體卷曲折疊的狀态(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信"通"伸",《廣雅·釋诂》記載"信,展也",表示伸展動作(來源:《辭源》修訂本)。二字組合完整呈現了事物運動的基本形态,如《荀子·樂論》所述"執其幹戚,習其俯仰诎信",描述舞蹈動作的韻律。

二、引申義項 在哲學領域發展出"以退為進"的處世智慧,《禮記·儒行》提出"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的價值觀(來源:《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進一步闡釋:"诎信隨時,猶龍蛇之蟄以存身",強調審時度勢的重要性(來源:《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現代應用 該詞保留在成語"诎信效命"中,指為道義奉獻生命的氣節,《史記·範雎蔡澤列傳》記載"君子以義死難,視死如歸;生而辱不如死而榮"即體現此精神(來源:《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現代漢語多用于文言色彩濃厚的語境,表達進退有度的處世哲學。

網絡擴展解釋

“诎信”(qū xìn)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1. 同“屈伸”
    指物體或人體的彎曲與伸直,體現物理層面的動作。例如《荀子·樂論》提到“治俯仰、詘信、進退、遲速”,描述舞蹈動作的收放節奏;《漢書·王褒傳》也以“詘信若彭祖”比喻類似氣功導引的肢體伸展。

  2. 時勢進退的靈活調整
    引申為根據環境變化調整行為策略,強調處世智慧。如《管子·戒》中“與百姓诎信,然後能以國甯”,主張統治者需順應民情和時勢作出進退決策。

  3. 氣功導引術的代稱
    古代文獻中常以“诎信”指代類似“五禽戲”的養生術,如《漢書》注疏提及“熊經鳥伸”的肢體導引方法。

該詞核心含義是“動态調整”,既可用于具體動作描述,也可比喻為策略性應對變化。因屬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研究先秦至漢代文獻時。如需更深入考證,可參考《荀子》《管子》及《漢書》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哀悫被減數鼻子頭脖子拐車塵持平之論重頭粗丑锉末德壽點青調媚訂偶獨無反眼不識鳳閣寒吹賀卡橫奔呴呴嘔嘔懷人黃道日黃亞姑角佩嗟訝接竈禁奸級數急躁克意魁健廓周連錢李悝祿餌暋亂瑉石囊赍腦瓜仁皮靴潑損普度大會佥小氣竭聲澌寝慢蹂蹃儒碩三日仆射贍洽省限市道交壽堂宿勤梯河蚊香無颠倒暹耽相墓術顯士細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