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順從;聽任。《後漢書·何敞傳》:“駙馬都尉 瓌 ,雖在弱冠,有不隱之忠,比請退身,願抑家權。可與參謀,聽順其意。”《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街亭 之役,咎由 馬謖 ,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
“聽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聽從并順從,包含接受他人意見、服從安排的含義。該詞由“聽”(接受)和“順”(依從)構成,強調對指示或建議的虛心接納與執行。
二、出處與典籍 最早見于《後漢書·何敞傳》:“驸馬都尉瓌,雖在弱冠,有不隱之忠,比請退身,願抑家權。可與參謀,聽順其意。”,後《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也有類似用法,體現對權威或合理意見的遵從。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對上級、長輩或權威的恭敬态度,例如下屬執行命令、晚輩遵循教導等場景。如“聽順其意”即表示完全接受并落實對方的意圖。
四、例句參考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書面或曆史語境中。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被動服從”與“主動接納”的微妙差異。
《聽順》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特點。
聽順(tīng shùn),意為傾聽并按順序執行。這個詞語通常用于描述一個人聽從命令或指導,并按照指示進行行動的态度。
聽順的首字是“耳”(ěr),意為耳朵,第二個字是“巛”(chuān),意為水流,而最後一個字是“工”(gōng),意為工作。
拆分的筆畫分别是耳(4畫)、巛(3畫)和工(3畫)。
“聽順”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語言和傳統文化。它表達了人們對傾聽他人意見并按照順序進行工作的重視。
在繁體字中,“聽順”被寫作「聽順」。
根據曆史書籍記載,古時候寫作“聽順”的漢字常常是“聆順”。其中,“聆”(líng)的含義與“聽”相似,表示專心、傾聽;“順”則與現代一樣,表示按照順序行事。
1. 他一向很聽順父親的話,從不違抗他的意願。
2. 作為一名合格的隊員,你需要時刻保持聽順的态度并緊隨指示行動。
聽從、順從、順利、聽取、聽話
聽從、服從、順從、遵循、遵守
違抗、不聽從、不順從、違背、不遵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