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斷的意思、頓斷的詳細解釋
頓斷的解釋
(1).指音節停頓間斷。 洪深 《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五章:“對于比較重要些的,便在字前頓斷;更重要的,字前字後都頓斷。”
(2).拉斷;扯斷。 清 蒲松齡 《增補幸雲曲》第三回:“兩程并做一程走,頓斷絲韁又加鞭,恨不能插翅飛進宣武院。”
詞語分解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
- 斷的解釋 斷 (斷) à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斷裂。斷層。斷面。截斷。斷腸。斷魂。斷線風筝。 不繼續,禁絕:斷糧。斷水。斷炊。斷奶。斷檔。斷流。斷種(弉 )。斷交。斷片。斷續。斷子絕孫。 判定,決定:判斷。診
網絡擴展解釋
“頓斷”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
音節停頓間斷
指在語言表達或表演中,通過有意識的停頓來強調語義或情感。例如在戲劇台詞中,演員會通過字前或字後的停頓來突出重點。洪深在《電影戲劇表演術》中提到:“對于比較重要些的,便在字前頓斷;更重要的,字前字後都頓斷。”。
-
拉斷、扯斷
表示通過外力使物體斷裂。例如清代蒲松齡在《增補幸雲曲》中描述:“頓斷絲韁又加鞭”,即指用力扯斷缰繩。
補充說明:
-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表演領域,日常口語中使用較少。
- 在書法或藝術創作中,也可能引申為筆觸的停頓或線條的斷裂感,但此用法較罕見。
以上解釋綜合了權威詞典及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如需進一步探讨語境,可參考漢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頓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突然中斷或斷續不連貫的狀态。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頁」和「斷」。「頁」在「頓斷」中作為邊旁,表示與紙張相關的意思;而「斷」則表示中斷、斷絕的意義。
關于該詞的來源,有些文獻認為它是由古代漢字「頁」和「短」合并而成,表示紙張斷裂的意象。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相比沒有太大變化,仍然保留了「頁」和「斷」兩個部首的組合。
古代漢字對于「頓斷」的寫法有所變化,一種方式是采用「頁」和「短」的組合,另一種方式是使用「頓」的古字形「飠」和「毂」。這些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我們通常使用的是現代簡化字形。
下面是一些關于「頓斷」的例句:
1. 我抓住了思路,避免了思緒的頓斷。
2. 這段錄音的聲音時斷時續,有一些頓斷的情況。
一些與「頓斷」相關的詞彙有:
1. 近義詞:中斷、間斷、斷續
2. 反義詞:連貫、連續、持續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