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瘟疫。流行性急性傳染病。《呂氏春秋·仲冬》:“﹝仲冬之月﹞行春令,則蟲螟為敗,水泉減竭,民多疾癘。”《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靖 尋循渚岸五千餘裡,復遇疾癘,伯母隕命,并及羣從,自諸妻子,一時略盡。” 宋 張孝祥 《祈雪文》:“嗣歲将興,嘉雪未應,既闕豐穰之兆,且虞疾癘之多。” 梁啟超 《新民說》十:“過其野,有鬨於墟者而莫之或解;適其邑,有溲於途者而莫之或禁;若是者,雖未見其幹戈疾癘,吾知其國之必不治。”
“疾疠”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典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疾疠”指瘟疫或傳染性疾病,強調疾病的流行性與嚴重性。其中: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疾疠”,但“疫疠”“瘟疠”等詞仍保留類似含義,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醫學典籍中。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疾”“疠”的字形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
疾疠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疾病、瘟疫或災禍的意思。
疾疠由兩個部首組成,疒和疒。疒是指疾病的意思,疒的拼音是bing4;疒的部首是疔,疔的拼音是ding1。筆畫總數為11。
疾疠的來源并不确切,但據考古學家推測,早期的人類社會在面對疾病時總是感到恐懼和束手無策,因而形成了這個詞。它常常被用來形容過去的瘟疫和災難。
疾疠的繁體字為疾癘。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疾疠的形狀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在秦朝的時候,疾疠的寫法中使用了一種橫折形的表現方式。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式。
1. 疾疠肆虐,人們生活在恐懼中。 2. 這個地區最近爆發了一場嚴重的疾疠。 3. 醫生們正在努力治療這個疾疠,希望能恢複社會的安甯。
疾病、疫病、災疫
瘟疫、疫情、疠病
健康、安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