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ad man's skull;skull of a dead person] 死人的头盖骨
莊子之 楚,见髑髅。——《庄子·至乐》
(2) 通常用作危险警告;骷髅
(1).头骨。多指死人的头骨。《庄子·至乐》:“ 庄子 之 楚 ,见空髑髏。” 三国 魏 曹植 《髑髅说》:“顾见髑髏,块然独居。” 宋 苏轼 《髑髅赞》:“黄沙枯髑髏,本是桃李面。”
(2).指死人的头。 唐 杜甫 《戏作花卿歌》:“ 子璋 髑髏血模糊,手提掷还 崔大夫 。” 清 秋瑾 《红毛刀歌》:“遭斯刃者凡几辈?髑髏成羣血涌涛。”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阿呀!一个髑髅。这是怎的?”参见“ 骷髏 ”。
“髑髅”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基本释义 “髑髅”读作dú lóu,指死人的头骨,亦作“骷髅”。该词由“髑”与“髅”两个形声字构成,均以“骨”为部首,本义均与骨骼相关。《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死人的头盖骨”,常见于佛教典籍及古典文学作品,例如《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描写白骨精“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二、字源与文化意涵 据《说文解字》体系,“髑”字从骨、蜀声,本指头骨;“髅”从骨、娄声,特指无肉枯骨。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典籍,如《淮南子·说山训》中“髑髅之知”比喻死亡后的虚无状态。佛教文献《大智度论》以“髑髅相”作为修行的观想对象,强化其象征生死无常的哲学意义。
三、现代应用范畴 现代汉语中,“髑髅”主要用于历史、考古领域描述人类遗骸,或文学创作中营造苍凉意境。例如郭沫若《女神·凤凰涅槃》诗句“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虽未直用该词,却延续了其承载的生死意象。
“髑髅”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ú lóu,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字义拆解
整体含义
两字联合表示死人的头骨或完整骨架,常见于古籍和现代危险标识中。
古籍用例
现代用法
常用于危险品标识(如农药、化学品包装),以骷髅图案警示危害性。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处,可参考、6、7的原文内容。
办治蹦搭冰蠒博考成然宠别愁咨皴法颠跛奠鼎发端汾王戆头戆脑干扰供课规复横延宏览黄彝黄涨绘卷久持枯骨老瓢冷嗖嗖力桑六际銮躅论辑骂喝绵蕞溟茫默稿末梢麑鹿凝冱霈洽偏注僻涩菩萨低眉骑鬭入式三曹僧轩少言寡语圣系抒发属观水作坊朔吹私隙松烟墨谈言微中揾钱物官午火逍遥辇熙绩心谤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