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訟牒的意思、訟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訟牒的解釋

訴狀。 宋 韓琦 《答孫植太博後園宴射》詩:“鈴索聲沉訟牒稀,優遊大司養疎拙。” 元 張養浩 《牧民忠告·弭訟》:“起訟有原,書訟牒者是也。” 清 王韬 《淞濱瑣話·倪幼蓉》:“訟牒朝投,判牘夕下,署無留案,獄無滞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訟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法律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曆史用法及文獻記載三方面綜合闡述:


一、字義解析

  1. 訟(sòng)

    指争議、控告。《說文解字》釋為“争也”,即雙方因糾紛訴諸公堂的行為。

  2. 牒(dié)

    原指古代書寫用的竹簡或木片,後引申為官方文書、公文。《玉篇》注:“牒,書版也。”

訟牒即指記載訴訟内容的正式文書,相當于現代的“訴狀”或“起訴書”,是古代司法制度中當事人向官府提交的書面控告材料。


二、曆史文獻佐證

  1. 《唐律疏議》

    唐代法典明确規定訴訟需以書面形式呈遞:“凡訟者,皆須以牒陳其事。” 這體現了“訟牒”作為法定訴訟載體的地位。

    來源: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中華書局1996年版。

  2. 《宋史·刑法志》

    記載地方官吏需“受訟牒,即究虛實”,說明宋代已形成系統的訴狀受理流程。

    來源: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清代司法實踐

    《大清會典》要求訟牒需列明原告、被告、事由及證據,格式嚴謹,否則不予受理。

    來源:《欽定大清會典》,乾隆武英殿刻本。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訴訟的文書;狀子。” 例證引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訟牒必命據實直書。”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辭源(修訂本)》

    釋為“訴狀”,并指出其起源于漢代簡牍文書制度。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


四、文化内涵延伸

訟牒不僅是一種法律文書,更承載古代“無訟”思想與司法倫理。如《論語·顔淵》倡導“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儒家理想中訟牒的減少象征社會治理的成功。明清狀師代寫訟牒的行業興起(參見《清代習慣法》),則反映其實際社會功能。

來源: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


訟牒是中國古代司法體系的核心文書,其釋義需結合文字學、法制史及社會文化多維印證,以上文獻均屬權威學術著作,釋義嚴謹可信。

網絡擴展解釋

“訟牒”是漢語詞彙,指古代訴訟文書中的訴狀,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1. 宋代:《宋史·高宗本紀八》記載“初置臨安府左右廂官,分掌訟牒”,表明宋代已設專職官員處理訴狀。
  2. 元代:張養浩在《牧民忠告·弭訟》中提到“起訟有原,書訟牒者是也”,強調訴狀是訴訟的源頭。
  3. 清代:王韬《淞濱瑣話·倪幼蓉》描述“訟牒朝投,判牘夕下”,反映官府處理訴狀的效率。

三、相關說明

“訟牒”是古代司法體系中的關鍵文書形式,多見于宋元明清文獻,體現了傳統法律文化的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岸獄懊躁巴爾紮克寶肆便函表弟表兄并夥長安日撦冶大褂呆窒笃疴範像俸薪工間很刻赫炫闳流滑稽花枝招飐揮戈回日繳卷焦頭假卧嗟味井屋勁刷晉王空類酷旱類成籬圍露紅煙緑馬質内道披曆普濟羣生普濟堂球莖柔願桑弧矢志繩枉沈濟事本鼠步四停八當涑水堂差套禮讨喜特貸天梯吐哺捉發哇啦哇啦危臲紊碎詳切銜木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