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萊公的意思、杜萊公的詳細解釋
杜萊公的解釋
指 唐太宗 時名臣 杜如晦 。因其封 萊國公 ,故稱。 唐 劉禹錫 《辯迹論》:“若 杜萊公 者,在相位日淺,将史失其傳。”
詞語分解
- 杜的解釋 杜 ù 落葉喬木,果實圓而小,味澀可食,俗稱“杜梨”,亦稱“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擔或刻圖章。 阻塞(?),堵塞(乮 ):杜絕。杜塞(乮 )。杜門謝客,防微杜漸。 〔杜撰〕憑自己的意思沒有根據地
- 萊公的解釋 指 宋 代 寇準 。因 寇準 封 萊國公 ,故稱。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談錄·事志》:“ 萊公 初及第,知 歸州 巴東縣 。”
專業解析
杜萊公,是唐代名臣杜如晦的封爵稱號,其含義需從姓氏、封爵名號及曆史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詞素釋義
- 杜:姓氏,源于上古斟杜氏,後以國為姓。《說文解字》載:“杜,甘棠也”,本為樹木名,後作姓氏專用。
- 萊:指“萊國公”,為古代爵位名。據《唐六典》,唐代國公屬從一品爵,位列“開國郡公”之上,是宗室及功臣的最高封號之一。《逸周書·谥法解》釋“萊”為“勤政安民”之意,常用于褒獎重臣。
- 公:古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之首,引申為對尊貴者的敬稱。《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二、曆史專指
“杜萊公”特指杜如晦(585—630年),唐太宗朝宰相:
- 封爵淵源: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因輔佐李世民平定天下、制定典章之功,受封“萊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故世稱“杜萊公”。
- 政治地位:與房玄齡并稱“房謀杜斷”,為“貞觀之治”核心締造者。《新唐書》評其“裁斷如流,時人服其智略”。
- 谥號意義:卒後獲谥“成”,《唐會要·谥法》釋“成”為“安民立政”,與“萊”之勤政内涵呼應,彰顯其治國功績。
三、文化引申
後世文獻中,“杜萊公”成為賢相的象征符號:
- 宋代《資治通鑒》以“萊公精敏”贊譽其理政才能。
- 明清方志常引“杜萊故事”喻指良臣,如《陝西通志》稱其“勳猷并著,社稷之器”。
權威參考來源
- 劉昫等,《舊唐書·杜如晦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歐陽修等,《新唐書·杜如晦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王溥,《唐會要·谥法》,上海古籍出版社。
- 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中華書局。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杜萊公”是唐代曆史人物的稱號,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指唐太宗時期的名臣杜如晦,因其受封為萊國公,故被後人尊稱為“杜萊公”。
二、曆史背景
- 人物身份:杜如晦是唐初著名政治家,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房玄齡并稱“房謀杜斷”,是貞觀之治的核心成員。
- 封號由來:唐太宗即位後,因杜如晦輔佐有功,封其為萊國公(封地在今山東萊州一帶),爵位名與姓氏結合形成“杜萊公”這一尊稱。
三、文獻佐證
唐代劉禹錫在《辯迹論》中提及:“若杜萊公者,在相位日淺,将史失其傳”,側面印證了這一稱號的唐代起源。
四、現代應用
現代詞典、文學網站多将其作為曆史專有名詞收錄,主要用于唐代曆史文獻解讀或古典文學研究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
拜義搬運貶異髀殖不勤而獲昌侯綽開儲稸大而無當躭待谠切單衣倒車刁風調驅藩鎮凡枝鳳池研豐禨附會诰誓嚎天喊地皇直擠兌黅霄拉話朗誦詩朗寤蘭盆連蹦帶跳離離拉拉曆曆如繪林澤哩也波哩也啰緑水青山蔑陋泯玷覓索尼珠平婉祁哀遷書棄好背盟清源山奇趣柔蠕儒彥睒熌善志史才飾演碩人私塞俗紛桃花扇丸捍緯候蓊勃窩戶烏銜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