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藩鎮的意思、藩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藩鎮的解釋

(1).地方方面長官。《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張子雲 ﹞今雖臨荒域,不能參與本朝,亦國家之藩鎮,足下之外援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論三逆》:“命 吳三桂 ……等世守邊圉,以為藩鎮。”

(2).藩衛鎮撫。《三國志·吳志·陸凱傳》:“願陛下簡文武之臣,各勤其官,州牧督将,藩鎮方外,公卿尚書,務脩仁化。”

(3). 唐 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設都督府, 睿宗 時設節度大使, 玄宗 時又在邊境設置十節度使,通稱“藩鎮”。各藩鎮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掌握全部軍政大權,形成地方割據,常與朝廷對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藩鎮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專指唐代中期以後形成的軍事行政區劃及其割據勢力。《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唐代在邊要及襟帶之地設置的軍鎮,以節度使統領,後發展為地方割據勢力”。

從曆史沿革角度,藩鎮起源于唐玄宗時期設立的“節度使”制度。據《新唐書·兵志》記載,天寶年間全國共設九大節度使,主管地方軍事、民政與財政,形成“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的獨立體系。安史之亂後,藩鎮數量激增至四十餘個,逐漸脫離中央控制。

其權力結構包含三個核心特征:

  1. 軍政合一:節度使兼任觀察使、營田使等職,掌握轄區軍事指揮與行政管理權
  2. 財政自主:擁有獨立征稅權與鑄币權,如魏博鎮“戶版不籍于天府,稅賦不入于朝廷”
  3. 世襲傳承:出現“父死子繼”的世襲現象,如成德鎮王氏家族四代統治長達百年。

藩鎮對唐代政局産生雙重影響:一方面形成抵禦外敵的軍事屏障,另一方面引發持續百餘年的“藩鎮之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述:“藩鎮相望于内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深刻揭示其割據态勢。該制度直至北宋實行“杯酒釋兵權”方告終結。

現代漢語中,“藩鎮”一詞引申為脫離中央管控的地方勢力,《中國通史》将其定義為“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矛盾的具體體現”,成為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重要标本。

網絡擴展解釋

藩鎮是唐朝中後期形成的特殊軍政制度,其核心特征為地方節度使掌握軍事、行政、財政大權,逐漸形成割據勢力。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藩鎮亦稱方鎮,原指唐代在邊境設立的軍鎮。其名稱中“藩”意為屏障(保衛中央),“鎮”指軍事據點。初期為防禦外族而設,後期演變為割據勢力。

二、制度起源

  1. 軍事需求:唐玄宗時期為應對突厥、吐蕃等威脅,在邊境設九節度使、一經略使(天寶十節度)。
  2. 權力下放:李世民時期嘗試下放地方權力,玄宗時正式确立節度使制度,賦予其軍權、財權、人事權。
  3. 募兵制推動:均田制崩潰後,府兵制轉為募兵制,職業兵與将領形成利益共同體。

三、權力結構

節度使職權包括:

四、曆史影響

階段 特征 典型事件
755年前 防禦邊疆 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
755-763年 叛亂割據 安史之亂爆發
763年後 全面失控 全國藩鎮達47個
907年 朝代更替 朱溫篡唐建後梁

五、評價争議

(注:更多細節可參考《舊唐書·職官志》《資治通鑒》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父安辔包幹制鈔掠遲貨赤祲村野鄙夫大本大宗等視頂部鬥雞走馬放權輔亮服冕貴夥合溜黃香扇枕笏頭帶将門無犬子記殿疾頓畸功靳靳九過祭尊款頭虧圖連蹦帶跳憀亮留犢旅瘗邈散苗條靡瑣末流農副産品畔喭破産凄慘齊量磬聲青瑣拜遒健鼽欬柔謙三腳架勝如盛養沈子時複世親使指束湍孫武天外橐吾謂項溫良恭儉讓文園香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