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杜口結舌的意思、杜口結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杜口結舌的解釋

[shut up,keeping silence] 閉着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無言以對。亦形容十分害怕

杜口結舌,心中怫郁。——漢· 焦延壽《易林》

詳細解釋

猶言杜口吞聲。 漢 焦贛 《易林·比之鹹》:“杜口結舌,心中拂鬱。去菑患生,莫所告寃。”《後漢書·蔡邕傳》:“而言者不蒙延納之福,旋被陷破之禍。今皆杜口結舌,以臣為戒,誰敢為陛下盡忠孝乎?”《晉書·傅玄傳》:“而人主若不能虛心聽納,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至使杜口結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杜口結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dù kǒu jié shé,其核心含義指因震驚、畏懼或理屈而緊閉雙唇、無法言語的狀态。從漢語構詞法角度分析:"杜"取"堵塞"之義,"口"指代發聲器官,"結舌"形容舌體僵滞無法靈活運動,四字組合形成遞進式語義強化。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典籍,班固《漢書·杜周傳》載"杜口結舌,終無敢言者",生動展現朝臣懾于權勢的緘默場景。王充《論衡·言毒》進一步闡釋:"君子不畏虎,獨畏讒夫之口。讒夫之口,為毒大矣,杜口結舌,言喪其害。" 揭示語言暴力導緻的社會性失語現象。

在現代漢語應用中,該成語多用于三類語境:①描述突發事件引發的群體性震驚,如《人民日報》報道重大科技突破時用"在場學者杜口結舌";②刻畫司法審訊中嫌犯的啞口無言;③諷刺辯論場合理屈詞窮的窘态。其近義詞"噤若寒蟬"側重恐懼導緻的沉默,"張口結舌"偏重思維遲滞,而"杜口結舌"更強調主觀意志的言語抑制。

權威詞典釋義可參考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327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古代漢語詞典》第215頁均有收錄。該成語的曆時語義穩定性,使其成為研究漢語恐懼語義場演變的重要語料。

網絡擴展解釋

“杜口結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詞義解析
    該成語形容人因理屈詞窮、極度恐懼或震驚而閉口不言的狀态。字面意思是“堵住嘴巴、舌頭打結”,引申為無法或不敢說話。

  2.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漢代焦贛的《易林·比之鹹》:“杜口結舌,心中拂郁,去災患生,莫所告冤。”。後世如《晉書·傅玄傳》也用此詞描述忠臣因君主不納谏而沉默的情景。

  3. 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因害怕、理虧或受壓制而不敢發聲的情況,如“面對質問,他杜口結舌,無言以對”。
    • 近義表達包括“啞口無言”“噤若寒蟬”,反義則為“侃侃而談”。
  4. 延伸含義
    除字面意義外,還隱含有内心壓抑、冤屈難訴的深層情感,如《易林》中“心中怫郁”的描寫。

  5. 現代應用
    常見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用于強調因外部壓力或自身原因導緻的沉默狀态,如“真相揭露後,涉事者杜口結舌,不敢辯解”。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詞典》或《晉書》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捱捱兒白祥兵部畢陬擘肌分理殘替慘狀長蟲撤火赤岸遲次充分又必要條件聰謀翠茵大旱望雲黨事底也伽睹聞泛級燔炮鳳炬福德田服誦服職鈎撘輝張鹄眄火絕禁倉開綻窺搖睽疑凓冽镠珌麻勃錨泊毛起民和甯極驽足盤雕氣貌輕羅棄瓢叟氣吞牛鬥瘙疳森然柿花實事收視返聽睡草熟練飕飗太公未已詳讨象效寫紙喜眉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