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畢陬的意思、畢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畢陬的解釋

亦作“ 畢聚 ”。月名。指農曆得甲的正月。《爾雅·釋天》:“月在甲曰畢……正月為陬。” 郝懿行 義疏:“正月得甲為畢陬也。”《史記·曆書》:“月名‘畢聚’。” 司馬貞 索隱:“聚,音娵……月,雄在畢,雌在訾,訾,訾娵之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畢陬(bì zōu)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天文曆法相關,特指農曆正月或十二地支中的“寅月”。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本義解析

  1. 指代農曆正月

    “畢陬”最早見于《爾雅·釋天》,其中記載:“正月為陬,十二月為塗。”古人以“陬”作為農曆正月的别稱,“畢”在此處有“終結”“完成”之意,但“畢陬”整體仍指正月。例如《史記·曆書》沿用此說,将一年起始之月稱為“陬”。

    來源:《爾雅·釋天》(中國最古老的訓诂學著作,成書于戰國至漢代)。

  2. 十二地支中的“寅月”

    在幹支紀月中,“畢陬”對應地支“寅”,即寅月(立春至驚蟄期間)。《漢書·律曆志》記載:“正月,寅,律中太簇”,印證正月與寅月的關聯。

    來源:《漢書·律曆志》(東漢班固撰,系統記載漢代曆法制度)。

二、引申與演變

“畢陬”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或學術研究。其核心意義始終圍繞“正月”這一時間節點,反映古代天文曆法與農耕文化的緊密聯繫。例如《楚辭·離騷》中“攝提貞于孟陬兮”,王逸注:“孟陬,正月也”,進一步佐證“陬”為正月别稱。

來源:王逸《楚辭章句》(漢代《楚辭》注釋權威文獻)。

三、現代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收錄“畢陬”詞條,釋義為:“即陬月,農曆正月。”并引《爾雅》及《史記》為證。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詞彙研究權威工具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四、權威參考鍊接

  1. 《爾雅·釋天》原文: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爾雅》

  2. 《漢書·律曆志》相關章節:

    國學導航《漢書》

  3. 《漢語大詞典》“畢陬”條目:

    漢語大詞典數據庫(需訂閱訪問)

“畢陬”是古代曆法術語,專指農曆正月或寅月,其釋義在曆代典籍中保持高度一緻性,現代僅作為曆史詞彙存在于學術語境中。

網絡擴展解釋

“畢陬”是一個古代曆法中的月名,主要用于農曆的特定年份正月。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畢陬”亦寫作“畢聚”,指農曆年份中正月對應的天幹為“甲”時的月名。這一名稱結合了幹支紀年法與星宿的關聯。

  2. 字詞解析

    • 畢:源自《爾雅·釋天》中“月在甲曰畢”,表示當月的天幹為“甲”時,以“畢”命名。
    • 陬:原指“正月”,《爾雅》記載“正月為陬”,即農曆一年的首月。
  3. 文獻出處

    • 《爾雅·釋天》明确提到“畢”與“陬”的組合規則。
    • 《史記·曆書》中記為“畢聚”,司馬貞索隱解釋“聚”通“陬”,并指出其與星宿“訾娵”相關。
  4. 特殊年份的判定
    當某年正月的幹支為“甲”時(如甲子年、甲戌年等),該正月即稱“畢陬”。例如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提到“正月得甲為畢陬”。

  5. 星宿關聯
    古人将“畢陬”與星象結合:“畢”對應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畢宿,“陬”則關聯東方蒼龍七宿的訾宿(訾娵),體現古代天文與曆法的融合。

該詞是古代天文曆法的術語,反映了幹支、月份與星宿的對應關系,多用于文獻考據或曆史研究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

闇戆悖惑不想出不争怅人琴沖堅毀銳寸進鹾鹹代嬗雕摩丁産對事耳視目食二十一經分甘絕少豐穰負義規瑱滾存掴打鶴腦側橫楣和遜懷刷黃昙子狐棃胡繩奸旗鼓結痂金蛾濟私棘棗決勝廟堂舉善薦賢拘收貍變獵沙臨閲裡區蒙鈍迷霧蹑基弄潮盤計披袍千古一時橋閣清晶認命式規市民文學十年九澇十谒朱門九不開手剙撕心裂肺題刻圖書瓦鬲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