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和的意思、民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和的解釋

民衆和睦團結。《左傳·桓公六年》:“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則6*民和,養之以德則6*民合。” 晉 潘嶽 《河陽縣作》詩之二:“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宋 梅堯臣 《和永叔柘枝歌》:“始知事簡樂民和,不厭來觀柘枝舞。”

民衆的信賴。《史記·楚世家》:“ 熊渠 甚得 江 漢 間民和。”《漢書·蕭何傳》:“客又説 何 曰:‘……君初入 關 ,本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尚復孳孳得民和。’”《梁書·止足傳·顧憲之》:“﹝ 顧憲之 ﹞性又清儉,彊力為政,甚得民和。”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民和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民和是漢語複合詞,由“民”與“和”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民衆和睦、社會安定。以下是具體釋義及權威依據:

一、基本釋義

  1. 民衆和睦融洽

    指百姓之間關系和諧,無沖突紛争。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釋義為“民衆和睦”。

  2. 社會安定,民生康樂

    強調政治清平下人民安居樂業的整體狀态,常與“政通”并用為“政通民和”。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該詞,釋義為“人民和睦團結”。


二、文化與社會應用


三、古籍用例

《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此處“和民”即“使民和”,強調以德政促成民衆和睦。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春秋左傳注》。


參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協和萬邦。

網絡擴展解釋

“民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民衆和睦團結,強調社會和諧與人民之間的融洽關系。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左傳·桓公六年》的“民和年豐”,意為民衆和諧則年景豐收,體現古代對和諧社會的追求。

二、引申含義 在政治語境中,可引申為民衆對治理者的信賴。如《史記·楚世家》記載“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即通過良好治理獲得民衆支持。

三、曆史文獻佐證

  1. 治國層面:《管子·兵法》提出“畜之以道則民和”,強調以道德引導實現和諧。
  2. 文學表達:晉代潘嶽《河陽縣作》詩“政成在民和”,宋代梅堯臣詩句“事簡樂民和”,均體現和諧治理理念。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社會治理成效(如“政通人和”)、地域文化特征(如青海民和縣地名來源),或作為人名表達對品德與能力的期許。

補充說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更多以“政通民和”“民和年豐”等成語形式出現,體現對傳統社會治理智慧的傳承。

别人正在浏覽...

抱椠懷鉛暴習悲瘁鼻犀恥疚倒拽打轉轉的笃班調歪地行仙抵樁風鑽服席高瓦槁質革船格術歸過海陸風皓練鴻俦鶴侶蝴蝶夢蒹葦解鋪扃閉亢山靠防酷能老巢斂心淩眼力啬濃缛慓悍僻字澀句破舊立新青黎窮沙屈急日時日新月盛瑞鶴生月升值神仙不是凡人作施工收榆水匮私學酥脆燧皇談薮團費團圈忘形之契圍壍無道晤言顯然校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