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描述氣勢、形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誇飾》:“氣貌山海,體勢宮殿,嵯峨揭業,熠燿焜煌之狀,光采煒煒而欲然,聲貌岌岌其将動矣。”
(2).氣度,風貌。 唐 李華 《元魯山墓碣銘》:“神體和,氣貌融,視色至教,不言而信。” 南唐 李建勳 《贈送緻仕郎中》詩:“衣冠皆古製,氣貌異常人。”《新五代史·雜傳三·趙匡凝》:“ 匡凝 為人氣貌甚偉,性方嚴。” 明 王廷相 《慎言·君子》:“氣貌可以觀德,役使可以觀政。”
“氣貌”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其釋義及使用場景可通過古籍和權威資料進行佐證:
指在文學創作中通過語言對事物的氣勢、形态進行生動刻畫。例如:
指人的精神氣度、儀表風貌,常用于評價人物的内在修養與外在表現。例如:
“氣貌”既可指文學中對物象的描寫手法(如自然景觀的磅礴氣勢),也可用于形容人的氣質風度(如曆史人物的儀态)。其核心在于通過“氣”(内在精神)與“貌”(外在表現)的結合,形成完整的形象表達。
注:如需更詳細古籍原文或例句分析,可參考《文心雕龍》《新五代史》等文獻,或查閱權威字典如漢典(來源)。
「氣貌」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意為人的氣質和外貌。
「氣貌」的拆分部首為「氣」和「貌」。其中,「氣」是左右結構的部首,而「貌」是上下結構的部首。
「氣」的筆畫數為4,「貌」的筆畫數為12。
「氣貌」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氣」意為氣息、神态,「貌」意為外貌、容貌。綜合起來,「氣貌」即指人的氣質和外貌。
「氣貌」的繁體字為「氣貌」。
古代漢字有着多種寫法,「氣貌」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由于信息有限,無法準确描述古代漢字的寫法。
1. 他從小就展現出一副溫文爾雅的氣貌。
2. 她身上散發出的高貴氣質深深地吸引了我。
與「氣貌」相關的組詞有:
1. 氣質(qì zhì):指人的性格和神态。
2. 容貌(róng mào):指人的外表和面貌。
「氣貌」的近義詞包括:
1. 儀表(yí biǎo):指人的外表、舉止及儀态。
2. 風度(fēng dù):指人的潇灑、大方的舉止和态度。
「氣貌」的反義詞為:
1. 粗魯(cū lǔ):指人的态度和舉止粗俗、不文雅。
2. 隨意(suí yì):指人不加調整地自由表達、行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