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問的意思、通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問的解釋

[correspond] 相互問候;互通音信

詳細解釋

(1).互相問候。《禮記·曲禮上》:“男女不雜坐……嫂叔不通問。” 宋 文瑩 《湘山野錄》卷上:“凡巾櫛椸架及男女授受通問婚葬,悉有規制。”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嘗擕一童子,自親串家通問,歸已薄暮矣。”

(2).互通音訊。 唐 王昌齡 《武陵開元觀黃煉師》詩之二:“聞道 秦 時避地人,至今不與人通問。” 元 楊維桢 《紅酒歌》:“别來南北不通問,夜夢玉樹春風前。”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籌議朝鮮講求武備疏》:“從前 李裕元 以該國邊事,與臣通問,每附土儀數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問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感的書面詞彙,《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互相問候、互通音訊",強調雙方通過書信或口信保持聯繫的行為。該詞由"通"(傳達)和"問"(詢問)兩個語素複合構成,最早見于《禮記·曲禮》"諸侯使大夫問于諸侯曰聘,諸侯相問曰通問"的記載,展現其在古代禮儀交往中的特殊用法。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該詞發展出三層内涵:①基本義指禮節性往來,如《宋史·曹輔傳》載"高麗通問修好,信使往來";②引申為互通消息,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宦娘》"自别後,音問不通"即反義用例;③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指代正式的信息溝通。

《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其語法特征:作謂語時常接"于"引出對象(如"通問于鄰邦"),作賓語時多與"修""緻"等動詞搭配(如"修通問之禮")。現代漢語中常見于外交文書、曆史著述等正式文體,日常口語已較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通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互相問候
    指人與人之間的禮節性交流,如《禮記·曲禮上》提到“嫂叔不通問”,強調古代男女交往的禮儀限制。

  2. 互通音訊
    表示通過書信、消息等方式保持聯繫。例如元代楊維桢的詩句“别來南北不通問,夜夢玉樹春風前”,即表達因無法互通音信而産生的思念。


二、古籍與用例


三、現代引申

現代語境中,“通問”可擴展為溝通或互聯互通問題,如網頁例句提到的“電信互聯互通”“交通問題”等。但此類用法屬于引申義,核心仍圍繞“交流”與“聯繫”。

四、發音與結構


如需更多古籍例句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舍人行詩圖逼脇弊政長春樹長嘯台唓嗻酬効厝施刁橫都鵝短屏端一肚當梵釋封樹腹測桂林桂陵故迹鶴澤鴻光花口混混夾克見風轉舵荊條稽天九兩濫詞兩刀論法亮花花立交黎山理詠賣請毛毛駡山門密拿謬傳磨娑謀谮南風不競千生萬劫儒服三異沈璧申濟社翁雨十夫楺椎實支熟靼鞭驷馬門碎碎滕室亡藝宛丘溫馨香稻閑冗邪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