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杜举的意思、杜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杜举的解释

春秋 时, 晋 大夫 知悼子 ( 荀盈 )卒, 平公 饮酒、击钟。宰夫 杜蒉 责以大臣丧日,不应举乐。 平公 引过自责,饮酒示罚, 杜蒉 洗而扬觶。 平公 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也。”以戒后世。事见《礼记·檀弓下》。后因以称享宴礼毕而举杯为杜举,表明此杯乃昔者 杜蒉 之所举。 唐 裴度 《黄目樽赋》:“自合礼於宗彝,匪齐名於杜举。” 宋 苏轼 《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愿君倡此风,扬觶斯杜举。” 清 钱谦益 《饮酒》诗之三:“此言当杜举,聊用勒酒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杜举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定礼仪含义的典故词汇,源自《礼记·檀弓下》记载的“杜蒉扬觯”事件。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知悼子去世未葬,晋平公与近臣饮酒作乐。厨师杜蒉(亦作屠蒯)以斟酒为名,举杯进谏,提醒君主应遵丧礼、重臣节。后以“杜举”代指臣子通过巧妙方式劝谏君主的行为。

该典故的核心意义包含两层:一是指“举觯(酒器)以谏”的动作本身,体现古代礼制中的劝诫传统;二是指借由礼仪形式传达规劝之意的行为艺术,强调臣子既要维护君主尊严,又需履行辅弼职责的智慧。在《汉语大词典》中,“杜举”被定义为“借指进谏”,其释义紧扣历史事件中“举杯示警”的象征性动作。

从词源演变看,“杜举”在历代文献中多用于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章,如清代顾炎武《日知录》曾援引此典讨论谏诤之道。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研究或历史典故引用场景,成为中华礼仪文化中“婉谏”精神的代表性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杜举”是一个源自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其含义和演变可结合文献记载及文化背景分为以下几点:

一、词义来源与典故

“杜举”源于《礼记·檀弓下》记载的故事:晋国大夫知悼子(荀盈)去世后,晋平公在丧日饮酒击钟作乐。宰夫杜蒉(或作屠蒉)以大臣丧期不应举乐为由劝谏,平公引咎自责,并罚酒示戒。事后平公要求保留此杯,警示后人勿忘此礼。这一行为被后世称为“杜举”,特指宴饮结束时举杯的仪式,以纪念杜蒉的谏言。

二、礼仪演变与含义

  1. 行为象征:古人宴饮时,祝酒辞后需高举酒杯(称“扬觯”)再饮,以示敬意或接受劝导。这一动作逐渐演变为“杜举”,表达对敬酒者的尊重。
  2. 安全示意:部分记载提到,举杯时右手执杯伸直与肩齐,展示腰间未藏武器,体现友好之意。

三、文献记载差异

《礼记》与《左传》对此事的描述略有出入:前者称主角为杜蒉,涉及晋平公、师旷等;后者记载为屠蒉,涉及晋侯、工和嬖叔,但核心情节一致。

四、文学引用

后世文人常以“杜举”入诗,如苏轼“愿君倡此风,扬觶斯杜举”,清人钱谦益“此言当杜举,聊用勒酒城”,均借典故强调礼法或自省。


“杜举”既是古代礼仪的具象化表达,也承载着劝谏与自省的文化内涵,其演变反映了中华酒礼的深层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矮屋饱和布荆操扯惩忿陈年从赏村农打捞电气法驾烦缓高谈弘论涵星研赫爔合杂滑烈弧光灯饥戹赆赠就合靠后孔子庙臁肕犂耳力用迈当马楝子蛮花铆钉明恕民时摸不着边农谚农月烹割濆淖颇奈铺潦绒绣傻傻忽忽沈祠生鄙诗法事体瘦金体水丹蜀黍嵩牛擡舁桃羞杏让条数推谢煨干就湿涡濑相酬相跟仙眷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