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銷蝕骨體。 唐 杜荀鶴 《經青山吊李翰林》詩:“天地空銷骨,聲名不傍身。”
(2).滅絕骨肉之親。形容毀謗之言害人之烈。《文選·鄒陽<于獄中上書自明>》:“衆口鑠金,積毀銷骨。” 李善 注:“毀之言,骨肉之親,為之銷滅。” 唐 溫庭筠 《病中書懷呈友人》詩:“積毀方銷骨,微瑕懼掩瑜。” 明 王錂 《春蕪記·宴賞》:“事喜敗而忌成,言鑠金而銷骨。”《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蹤跡含沙射,銷骨讒言刺骨悲。”
(3).猶銷魂。形容極其哀傷。 唐 元稹 《别李十一》詩之五:“聞君欲去潛銷骨,一夜暗添新白頭。” 宋 辛棄疾 《賀新郎·陳同父自東陽來過餘》詞:“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
“銷骨”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銷蝕骨體
指身體或骨骼的極度損耗,常用于形容精神或肉體上的巨大折磨。例如唐代杜荀鶴《經青山吊李翰林》中“天地空銷骨,聲名不傍身”,表達了對人生苦難的感慨。
毀謗害人,滅絕骨肉之親
源自成語“積毀銷骨”,形容流言蜚語的破壞力極強,甚至能摧毀至親關系。典故出自《文選·鄒陽》的“衆口铄金,積毀銷骨”,後多用于警示诽謗的危害性,如溫庭筠詩句“積毀方銷骨,微瑕懼掩瑜”。
形容極度哀傷或銷魂
引申為情感上的極緻悲痛,近似“銷魂”。例如辛棄疾《賀新郎》中“此地行人銷骨”,以及元稹“聞君欲去潛銷骨”,均以“銷骨”刻畫離别之痛。
用法與示例
該詞多用于文學語境,如“衆口铄金,積毀銷骨”強調輿論的殺傷力;現代也可比喻精神打擊,如“流言如刀,足以銷骨”。
“銷骨”既可指肉體消磨,也喻指語言暴力的毀滅性,或情感層面的極緻哀傷,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銷骨》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将骨骼消磨或溶解。它通常用來形容某種力量或疾病對人體骨骼的破壞和損害。
《銷骨》這個詞可以通過拆分成為兩個部分,分别是“丿”和“骨”。其中,“丿”為左邊的部首,表示彎曲;“骨”為右邊的部首,表示與骨骼相關。它的筆畫數為12畫。
《銷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傳統醫學中的經典文獻,如《黃帝内經》等。在這些經典文獻中,用來描述某些疾病或力量對骨骼的嚴重影響。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銷骨」。
在古代,漢字《銷骨》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在古代的金文或篆刻中,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字形來表示《銷骨》的含義。但是,它的基本意思和現代漢字相同。
1. 他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結果導緻了他的腰椎骨出現了嚴重的《銷骨》現象。
2. 這種罕見的疾病會導緻患者的四肢骨骼逐漸進行《銷骨》。
一些與《銷骨》相關的組詞:
1. 骨質疏松
2. 骨折
3. 骨骼生長
4. 骨骼疾病
與《銷骨》相關的近義詞是“溶解骨骼”,反義詞則是“強化骨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