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求并彌補。《宋史·職官四》:“以稱朝廷蒐補闕軼,緝熙彌文之意。”
蒐補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蒐”和“補”兩個語素構成,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用法及現代語境理解。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蒐(sōu)
《說文解字》釋:“蒐,春獵為蒐。”後泛指搜集、彙集(如“蒐集史料”)。
補(bǔ)
蒐補
例如:蒐補文獻、蒐補史料,強調系統性收集與補充的結合。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蒐補”為“搜集補充”,用于學術或文獻整理領域,如“蒐補佚文”。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未直接收錄“蒐補”,但分别注解: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
《古代漢語詞典》
強調“蒐”的古義為“春獵”,後引申為“聚集”;“補”含“修整”“增益”義。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學者蒐補敦煌殘卷,還原唐代樂譜全貌。”
“圖書館蒐補地方志缺卷,完善方志數據庫。”
“非遺保護中心蒐補老藝人口述史料,保存傳統技藝。”
參考資料:
“蒐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尋求并彌補缺失”,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義拆分
詞義綜合
結合兩字,“蒐補”強調通過主動搜尋來彌補缺漏,常見于文獻整理、制度完善等語境。例如《宋史·職官四》記載:“以稱朝廷蒐補阙轶,緝熙彌文之意”,指朝廷通過搜集文獻填補缺失,以彰顯文化昌明。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或學術文本中,描述對典籍、制度、史料等系統性缺失的補救行為,具有書面化、正式化的表達特點。
提示:現代語境中,“蒐補”使用較少,可替換為“搜集補充”或“查漏補缺”等更通俗的表達。如需引用古籍原文,需注意其通假字及曆史語義變化。
阿郎雜碎包飯臕健草妖瑽瑢大母道殣相枕燈宴斷羽絕鱗鳳山諷譽附權高工骨化風成闳逸後影黃龍戰艦護手尖巧驕兒矯士鲒醬基極悸恐徑賽進素集弦膠芰制劇語控連锟鋼離經辨志令辟靈曜賣友求榮旄星泥泥驽怯盤問乾吉前鄉竊鈇其雨煞認視而不見識人時師受命不受辭暑雪宋城隨和碎話速寫畫太師窗逃避天災投遞兔翰謝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