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跖的意思、对跖的详细解释
对跖的解释
(1).犹对立。 郭沫若 《再论<石鼓文>之年代·导言》:“ 马 説与余説对蹠,甚且可云不能两立。”
(2).指对立的地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杨振声 的文笔,却比《渔家》更加生发起来,但恰与先前的战友 汪敬熙 站成对蹠。”
词语分解
- 对的解释 对 (對) ì 答,答话,回答:对答如流。无言以对。 朝着:对酒当歌。 处于相反方向的:对面。 跟,和:对他商量一下。 互相,彼此相向地:对立。对流。对接。对称(坣 )。对峙。 说明事物的关系:对于。
- 跖的解释 跖 í 同“蹠”。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对跖”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汉语释义
-
基本含义
- 对立:表示两种事物或观点处于相互排斥、不可调状态。例如郭沫若曾用“对跖”描述学术观点的冲突。
- 对立的地位:指双方处于截然相反的立场或身份。鲁迅在杂文中用此词形容人物立场的截然不同。
-
构词解析
- “对”指相对,“跖”(拼音:zhí)本义为脚掌,引申为立足点或立场。“对跖”字面可理解为“脚掌相对”,隐喻立场或方向完全相反。
二、地理学释义
在地理学中,“对跖点”(Antipodes)指地球同一直径两端的点,其特点为:
- 坐标关系:经度相差180°,纬度南北互换(如北纬30°对应南纬30°)。
- 举例:上海的对跖点位于阿根廷萨尔托附近。
- 应用场景:常用于天文、地质等领域,例如研究地震波传播路径。
三、延伸说明
- 发音:“跖”读作zhí,与“直”同音,非“石”(shí)或“拓”(tuò)。
- 古籍引用:《说文解字》释“跖”为“足下”,《吕氏春秋》以“食其跖”比喻事物根基。
如需进一步了解地理对跖点的推算方法或文学用例,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地理专业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对跖》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两只脚足分立”。它由两个部分组成,部首是“寸”,笔画数为8画。《对跖》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描绘了两只脚足分开的形象,强调了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在繁体字中,《对跖》的写法和简体字基本一致,只是笔画的书写顺序可能会有所不同。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对跖》这个词在古代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核心含义仍然是描述两只脚足分立。
以下是《对跖》的例句:
1. 他站在台上,双脚对跖,稳稳地站立了一个小时。
2.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描写人物“对跖而立”的场景,象征着他们的坚定信念和自信心。
与《对跖》相关的组词包括:对称、对立、对等等。
对于近义词,《对跖》的意思可以和“两脚分开”、“分立”等类似的词语替换。
反义词方面,《对跖》的意思相对于“并立”、“合并”等词语而言。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