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意思、冬天的詳細解釋
冬天的解釋
[winter] 同“冬季”
詳細解釋
冬季。《晉書·天文志上》:“冬天陰氣多,陽氣少,陰氣暗冥,掩日之光,雖出猶隱不見,故冬日短也。” 唐 周賀 《贈胡僧》詩:“背經來 漢 地,袒膊過冬天。”《水浒傳》第五五回:“此時雖是冬天,卻喜和暖。” 柳青 《種谷記》二:“去年冬天,他在全縣的勞動英雄大會上,曾經聚精會神地聽過模範村 郭家灣 的報告。”
詞語分解
- 冬的解釋 冬 (③鼕) ō 一年中的第四季:冬季(農曆十月至十二月)。冬天。冬眠。 姓。 象聲詞,敲鼓聲:戰鼓冬冬。 夏 筆畫數:; 部首:夂; 筆順編號:
- 天的解釋 天 ā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天空。天際。天罡(北鬥星)。天淵(上天和深淵,喻差别大)。天馬行空(喻氣勢豪放,不受拘束)。 在上面:天頭(書頁上面的空白)。 氣候:天氣。天冷。 季節,時節:冬天。 日,一
專業解析
“冬天”是一個漢語常用詞,指一年四季中的最後一個季節,具有明确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科學标準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指一年中氣溫最低、晝短夜長的季節,介于秋季和春季之間。現代漢語中通常指公曆12月、1月、2月三個月(北半球),或氣象學上連續5天平均氣溫低于10℃的時期 。
二、節氣與時間範圍
傳統農曆以“立冬”(約公曆11月7日-8日)為起點,“立春”(約次年2月3日-5日)為終點。包含六個節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三、典型特征
- 自然現象:常見降雪、霜凍、結冰;植被凋零,動物進入冬眠或遷徙。
- 氣候标志:中國大部分地區受冷空氣控制,盛行西北風,空氣幹燥寒冷(南方部分地區濕潤) 。
四、引申義與文化象征
- 象征意義:常喻指“艱難時期”或“沉寂階段”(如“人生的冬天”)。
- 養生關聯:中醫理論強調冬季宜“藏養”,進補溫性食物以蓄積能量 。
- 文學意象:在詩詞中多渲染肅殺、孤寂氛圍(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亦象征孕育新生(“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五、科學界定标準
中國氣象局規定:連續5天滑動平均氣溫≤10℃即進入冬季,以此标準中國北方冬季長達4-6個月,南方部分亞熱帶地區無明顯冬季 。
權威來源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定義與氣象标準。
- 《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卷》:節氣劃分與天文意義。
- 中國氣象局《氣候季節劃分》标準(QX/T 152-2012):氣象學季節界定。
- 《辭海》(第七版):文化象征與引申用法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冬天”是地球四季之一,指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其含義可從多角度解釋:
-
天文與氣象定義
- 北半球通常指12月至次年2月,南半球為6月至8月。天文學中以北半球冬至(約12月21日)到春分為冬季,氣象學則以連續5天平均氣溫低于10℃為入冬标準。
-
自然特征
- 氣候寒冷,晝短夜長,高緯度地區出現降雪、結冰現象。植物落葉休眠,部分動物冬眠或遷徙,如候鳥南飛、熊類蟄伏。
-
文化象征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冬季對應五行中的“水”,象征收藏與蓄力。西方文學常以冬天隱喻孤獨或考驗,如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冬景烘托悲劇情境。
-
節氣與習俗
- 包含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重要節日如冬至(北方吃餃子)、臘八節(喝臘八粥)、春節(部分年份在冬季尾聲)等,體現農耕文明對自然規律的順應。
-
地域差異
- 赤道地區無明顯冬季,北極圈内有極夜現象。中國南北溫差顯著:哈爾濱冬季平均-15℃,而海南三亞可達20℃以上。
需注意:現代氣候變暖使部分溫帶地區冬季縮短,雪線逐年上升,這種現象引發了對生态環境的持續關注。
别人正在浏覽...
挨山塞海寶鑒表經蒼神成遂單耗丹井客挏酒分龍節根蕟耕藝诃梨子花燈戲蠒絲踐行警備驚魂迥遼久替迹相疾心玃猨君人郡廨科調科歲可吸入顆粒物控緤虧空類物臉頰練事劣厥靈矩靈士理治攣卧輪班駡海駡鳴凰撚酸盤磴配兵千年蔡前旆騎驢吟灞上窮蛤螺秋獲掃掠食不暇飽石紐湜湜貪盜土社晚進烏棗現化陷于小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