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 晉 劉伯玉 妻 段氏 甚妒忌。 伯玉 嘗誦《洛神賦》,曰:“娶婦如此,吾無憾矣!”其妻恨曰:“君何得以水神美而輕我?我死,何愁不為水神?”乃投水而死,後因稱其投水處為“妒婦津”。相傳婦人渡此津,必壞衣毀妝,否則即風波大作。事見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諾臯記上》。
“妒婦津”是一個源自古代傳說的成語,現多用于形容嫉妒心極強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由“妒婦”(嫉妒心重的女性)和“津”(渡口)組成,字面指因嫉妒而聞名的渡口,後引申為心胸狹窄、對他人成功或優勢心懷嫉妒的人。
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
該成語生動體現了嫉妒的破壞性,現代使用需注意語境,避免性别刻闆印象。
《妒婦津》是一個成語,意為妒忌他人的女人。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那些心眼小、嫉妒心強的女性,通常不會看到别人的優點,隻會忌妒他人的成功或幸福。
《妒婦津》的偏旁部首是“女”字旁邊的“手”字旁,共有11個筆畫。拆分後的部首是“女”,表示與女性有關,引申為妒忌。
《妒婦津》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傳說故事。故事中,有兩個婦人因為嫉妒他人的幸福而相互争鬥,最終導緻雙方都失去了幸福。
在繁體字中,妒婦津的寫法為「妬婦津」。
根據曆史記載,古代對妒忌這個概念的漢字寫法為“妬”,早期的妒字是由兩個女字組成,後來演變為妒字旁加上字義“殳”,表示用手毆打的意思,也象征着嫉妒的心理。
她總是嫉妒别人的成功,真是個典型的《妒婦津》。
1. 妒忌:指因為嫉妒而心生不滿或厭惡。
2. 嫉妒:指見到别人有優點、有成就或幸運時,心裡感到不平衡而産生不滿、惡意等情緒。
1. 妒火中燒:指由于嫉妒心理而引發的憤怒和焦慮的情緒。
2. 忌妒:指因為嫉妒而對他人的幸福或成功心存不滿。
1. 寬容:指對他人有過人表現或幸運持包容的态度。
2. 欣賞:指贊美和認可别人的優點和成就。
【别人正在浏覽】